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重返現場 議題座談|身體的檔案與藝術家現身Return To The Scene CHIA SHIN YANG SOLO EXHIBITIONArtist’s Talk - The Archive of the Body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Artist

與談人:楊佳馨、田名璋、蔡胤勤

時    間:2024.08.04(日) 15:00-17:0


《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楊佳馨創作個展系列活動 : 議題座談,其命題為—「身體的檔案與藝術家現身」。與談人田名璋以及蔡胤勤將以他們的視角,剖析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藉由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的檔案—《08773545》病歷創作計畫,以及藝術家如何現身於作品之中等重點切入,將《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展覽之細節深刻的描繪,挖掘藝術家的內在精神,與更多面向,像是 : 現實世界、身體、物與影像等連結。

 

楊佳馨|影像創作者、視覺藝術家

      藝術家楊佳馨於1999年出生台南,現創作生活於台北。 透過攝影、影像裝置、藝術家書等多元媒材、媒介分享「病痛經驗與其創傷」之課題,由疼痛、印痕與其延伸探索身體、影像經驗、材質、物與空間的連結,反思病痛經驗與創傷所帶來的感性敘事、片面感知、身體感與多感世界等面向,以及疾病記憶與現實狀態等生命課題。

蔡胤勤|書籍藝術研究者、策展人

      書籍藝術研究者、策展人,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現為藝術家書籍文獻庫(ABA)營運負責及上海藝術家書研究中心(RCAB)學術總監,2018 年甫成立 PAPER MATTER 藝術家書籍工作室,致力在兩岸三地推展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美學、知識及其生態建構。

田名璋|好地下藝術空間藝術總監

      自1993年從事藝術創作以來,長期聚焦在鄉愁此一主題上,探討個人離開「家」之後,對於土地和親人的思念。2010年開始探索自我的童年,回到故鄉挖掘孩時的記憶。2013年對於自己身處的台灣街頭景觀有深切的體悟,認為是對於鄉愁的擴大詮釋與土地認同的開始,也是台灣人表現生存與創意的文化特色之一,於是開始系列的街頭影像創作,儼然是一種對台灣文化是什麼的深刻提問,可視為作者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一解鄉愁及追求認同的過程。​

 

「什麼樣的感性經驗可以被經驗碎片化並重新建構?」

 

      藝術家楊佳馨從2016年就開始往個人病痛經驗與創傷經驗來進行議題探索與創作發展,而《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則是從中延伸出來的子系列作品與創作行動。作品的媒材包含:平面攝影、多頻道錄像裝置、藝術家書以及裝置等多元媒材,這次將舊作翻新來到好地下藝術空間展出,嘗試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返回2022年2月的車禍意外事故現場。

 

      展覽從藝術家個人的病瀕死經驗出發,梳理生死瞬間的感性,探索創傷後的身心疼痛,以及車禍情境在生活中不經意的出現。藝術家選擇在位於地下樓的藝術空間展出,藉空間的私密性來解剖自身並重構藝術家自我的疾病歷史。展場中的醫學病歷、機車殘骸物、平面攝影與錄像等作品在藝術家的調度下,產生物與光影的交互作用,激發更多感知、感受、情緒、創傷經驗等反應。

 

      觀眾以窺看的視角,透過證據式影像與雙頻道錄像裝置等作品看到車禍現場的還原,探索藝術家的個體經驗之餘,也一同跨越未知且模糊的自我邊界與感性經驗。《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是一檔深刻剖析自我的展覽,邀請觀眾參與藝術家面對生死瞬間的越界行動,感受每一刻的呼吸與存有。


(圖說 : 展場入口,攝影師賴沛雋)

 3分鐘展場導覽影片:https://reurl.cc/4daYWY

 

《爍動 Vague》、《機車的重生 The Motorcycle's Rebirth》


(圖說 :《爍動Vague》,雙頻道錄像投影、布料、機車廢材,依照場地而定,2024,攝影師賴沛雋)

 

      當觀眾走入展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大型的軟雕塑,由破碎的機車殘骸聚集於地,並包裹、覆蓋住白色投影布進行投影,投影的影像為藝術家2022年車禍的前、後行車紀錄器之錄像,這是雙頻道錄像裝置作品《爍動 Vague》。此雙頻道錄像經由藝術家順剪、倒帶、混剪、失真重播等剪輯方式,傳遞出其面對車禍事件感到恐懼、不安與慌張等情緒,並將此雙頻道錄像同步投影至兩座大型雕塑物上且重複播放,藉以延伸反轉機車殘骸物與白色投影布幕的物質性與功能性,包裹、覆蓋於機車殘骸的白布將不只是具有投影之功能,更隱含「裹屍布」的象徵意義。藝術家藉此思考「重返現場的『現場』狀態」。觀眾也將透過左右互相參照的觀看方式,在雙頻道的影像與物件之間,在光與影的爍動之間,拼湊事發真相。


(圖說 : 《機車的重生 The Motorcycle's Rebirth》,單頻道錄像、機車坐墊,依照場地而定,2024,攝影師賴沛雋)

 

      為了這次展覽,藝術家重新回去面對已被自己閒置兩三年的原事故機車,主動去拍攝紀錄清洗機車的全過程,清洗機車從觀察、擦拭、去除車殼上的灰塵與汙垢,進一步的洗刷自己對於機車事故後不敢騎車的恐懼,這是單頻道影像裝置作品《機車的重生 The Motorcycle's Rebirth》。將單頻道錄像投影至廢棄的機車座墊殘骸上,並將其重複播放,辯證廢棄的機車坐墊與錄像中的原事故機車是否有「重生」的可能性,也遞進出更多關於坐墊的物質性。

 

      藝術家於議題座談中提及此作之意涵—「在展場中多數作品是被動的呈現,例如 : 行車紀錄器錄像與身體的X-Ray影像,我多都是被動的被拍攝、擷取的狀態,但唯獨《機車的重生 The Motorcycle's Rebirth》這件作品,我是以主動的拍攝角度去記錄下原事故車的今昔狀態,藉由此審視自我修復的這個重返現場之過程,是否使我再次受傷,還是重生?」

 

《So What?》



(圖說 :《So What?》,紙、角釘盒、角釘,8.5x16.3x4.5cm,77 頁,2023,攝影師賴沛雋)

⮚ 完整作品圖檔與翻書影片 : https://reurl.cc/adNv6X

 

      藝術家書《So What?》作品出版於2023年4月到6月。因藝術家車禍導致手機鏡頭摔壞,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多數內容晃動、延遲、模糊、以至於無明確示意的影像。藝術家將其彙整、編輯、出版成與手機尺寸大小相同的「經摺裝藝術家攝影書」,全書長長達3公尺,意圖再現「滑動手機相簿之流動態」。透過雙面經摺裝並加入上翻、下翻的摺頁,將經摺裝裝幀技術予以延展,打破線性閱讀之視覺,創造出經摺裝書之變革。書中上翻、下翻的摺頁搭配晃動、延遲的影像,也如同意外落下的畫面,藉以回應車禍後身體與機具的毀損狀態,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與損害平衡共存。

 

《混屯地域 The Chaos Abyss——朔源記憶 Recalling Illness Memories》



(圖說 : 《混屯地域The Chaos Abyss——朔源記憶Recalling  Illness  Memories》,數位輸出至相紙、鐵釘,依照場地而定,2024,攝影師賴沛雋)


      展場最側與後面的牆面上充斥著藝術家楊佳馨真實露骨的左鎖骨與同位再骨折的X-Ray影像。《混屯地域 The Chaos Abyss——朔源記憶 Recalling Illness Memories》作品的影像來自藝術家自身2022年與2023年醫療過程,在第一次骨折療程走完成並拔釘後,曾做為固定的鋼板一度被視為醫療廢棄物。但不幸的,於兩天後,藝術家的鎖骨又同位再骨折,鋼板又再次回到了她的身體裡留存至今。在影像上牆的裝裱細節中,透過將特定影像裱框、部分影像使用大頭釘固定,以檔案的形式與不同的尺寸編排,讓展覽中的每件作品不單只是陳列於牆面(上),而是遞進了強/弱影像的交織、對話、無聲勝有聲的呈現,透過展覽,藝術家不斷梳理生命中自我對於創傷的心路歷程。

 

《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


(圖說 : 《重返現場Return To The Scene》,機車後照鏡、貼模影像,30x25x15cm,2023,攝影師賴沛雋)

 

      《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這件作品是這檔展覽的創作原型,此作品被藏於展間靠近天花板的最角落與觀展動線中的最後一件作品。此作品是將原事故機車上的後照鏡拆卸下來,使其成為機車殘骸後,將影像表貼至後照鏡上。其影像拍攝於2023年9月,是藝術家首次重返事故現場所拍攝的。

 

      藝術家將此作拓展成創作行動與展覽,透過在創作過程中一次次的重返現場,拍照、擷取等回看事故場地,不段在重返現場的行動中突破、摸索出有別於藝術家認知的那個自我,進而往「我不知道但那是我所經歷過的」面向尋找,找出一種跨越自身恐懼與不安的創作行動。亦也透過《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這檔展覽,使得觀眾與藝術家依同思考「創傷後、災難後」的損害,以及突破自身現有框架等課題。藝術家於座談時說到—「《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不僅僅只是一件作品或是一檔展覽,更是我對於意識自身與投入創作的決心,以及關於創傷後,我該如何勇敢的面對創傷的行動。」

 

      延續藝術家於今年4月在台北1839當代藝廊舉辦個展時邀請蔡胤勤對談,在本次展覽議題講座中,再次邀請胤勤擔任與談人,以身體的檔案—病歷作為創作元素與知識的延伸,以及藝術家書與平面影像作為創作方法藝術家書的觀念、經摺裝藝術家書與女性療癒藝術家等文獻回顧,並扣合回藝術家書籍在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施行計畫與展覽策劃如何呈現,接下來將以藝術家書籍的作品之輔助策略與比較索引帶來剖析。

 

與談人蔡胤勤短講

 

「以藝術家書與平面影像作為創作方法、身體的檔案到病歷作為創作元素的延伸與文獻回顧。」

 

      一般來說,藝術家常常是會先有展覽,再接著思考要做一本書,或是先有作品後,製作了一本書便予以停下來收束。但在佳馨的創作邏輯中,因為製書,藝術家先在作品中成為了編輯者與策展人,自我解構並重新編組了影像敘事;再者,將書籍作為一個替代空間,將書籍作為一種內在空間將其轉渡到現場,去呈現作品的多元性。

 

 

「藝術家現身涉及到藝術家在其作品中的自我表達,這不僅僅是關於身體的展示,更是關於內心經歷和身份的探索。藝術家通過作品與觀眾建立了一種深層的個人連結。」——女性主義研究者 Amelia jones

 

 

  本次《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展覽相當不同於在1839當代藝廊《印物累季ENGRAM》展覽,從白盒子到黑盒子、從邁向公眾比較多的平面作品到大多數以限地製作與錄像呈現的裝置與軟雕塑,將傷痛經驗以不同形式的作品類型進行場面調度。



(圖說 : 左為《印物累季ENGRAM》展場攝影,右為《重返現場Return To The Scene》展場攝影,2024,攝影師賴沛雋)

 

 

「在當代藝術中,影像技術使得藝術家能夠以新的方式探索和表達自我。影像作為媒介,不僅提供了一種視覺上的表現,也成為了藝術家直接介入自己生活和身份的一種方式。」——藝術史學家 Hans Belting

 

 

      佳馨的作品很大程度的翻轉了個人經驗的隱私性,經由藝術家現身的方式,將自身的私密經驗轉為與觀眾相當親暱、能夠與他人產生共鳴的「誠實」作品,而佳馨也展現了自己身為藝術家的本真性,並以藝術家書籍、錄像、平面攝影等方式,呈現了藝術家在場的特質。

 

     看到展場的最後面,兩件藝術家書籍座落在展場當中,《08773545 I——2022》對應《混屯地域 The Chaos Abyss——朔源記憶 Recalling Illness Memories》的X-Ray影像、《So What?》對應《混屯地域 The Chaos Abyss——光之裂痕 Rift of Light》兩張沒有被打光的弱影像,都相當不同於1839當代藝廊展出時的佈局方式。

 

(圖說 : 與談人蔡胤勤短講簡報紙上劇場,2024,蔡胤勤提供)

 

 

     佳馨在製作《So What?》以及《08773545 I——2022》時,《08773545 I——2022》病歷作品透過刮除、抹除,重新將自身被動的資料,重新的建置建檔,成為一個身體檔案,並對應到現場X-Ray的作品;《So What?》影像來自於手機的模糊畫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藝術家在場的心路歷程以及循環辯證的狀態,都可以將其視為把藝術家書籍或書籍作為一種紙上的劇場,調度了個人感官、物質、印刷、裝幀條件等,並分別對應到「模糊的隱喻」及「傷痛的場景」。

 

「女性藝術家書籍常常處於頁面和螢幕之間,這種中介性使得她們能夠探索和挑戰傳統的閱讀和觀看方式,使得書籍常常反映了女性的經驗和身份,並通過多種媒介和技術來表達複雜的思想和情感,遂成為了她們探索和表達自我的重要工具」——Alexandra J. Gold 《頁面與螢幕之間:藝術家書籍的中介性》(2022)

 

     藝術家書籍的製作在整個藝術家書籍的發展脈絡當中,可以看見大多數是女性,這代表了某種私密性的、往內探索的、書寫的,在社會層面上也可以對應到早期的美術館、藝廊中,大多是白人男性所展示,女性沒有展覽的場合,在替代空間之餘就使用了書籍的方式,並可以延伸至更多藝術家書籍的脈絡發展。

 

     而回應到佳馨的作品,Alexandra J. Gold談及女性藝術家的書籍常常處於頁面與螢幕之間,《So What?》一書設定為與手機相同的尺寸,以經摺裝的方式打開,透過上翻、下翻的方式,對應手機螢幕可以滑動的狀態,提供了一種如劇場般流動的敘事與瀏覽方式,並在書中融入了兩種古代與當代的技術產物——書籍與手機統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相當有趣的觀看經驗,也增添了影像敘事的隱蔽性。再者,書籍是雙手與目光的結合,與不同美術館內的作品不同,他與觀眾是具有親密性的、有重量的、有感知的,《重返現場》中這兩本書籍的存在也同樣傳遞出藝術家與觀者的連結,藝術家的現身不僅僅是身體的展示,更多是由內而外的翻轉私密性,與觀眾產生誠實與真誠的連結。

 

(圖說 : 與談人蔡胤勤短講簡報藝術家攝影書,2024,蔡胤勤提供)

 

 

編輯性(The Editorial):將「編輯」視為具創造性的觀念行動,奠基在出版「物」的基礎上(視覺技術與感受介面),也就是將技術與概念一同糅雜進出版媒介的動態翻閱/感官調度之中,意圖使得該媒體的傳達能夠重啟另一種觀看方式以及具備事件等級的再問題化場域。

 

 

     書籍的編輯性不只是整理與輸出,奠基在出版「物」的基礎上,更多是透過圖文的編排,將編輯視為具有創造性的觀念行動。佳馨以編輯性去翻轉作品原先的觀念與圖文敘事安排的感受介面,「介面」為兩個材料相遇的時刻,包含著時間過程與經驗的翻譯,書籍與影像成為材料,透過編輯將技術與概念揉進出版媒介,動態翻閱的形式調度了觀眾的感官,多感官的觸碰不僅僅只是展場中的錄像、聲光與平面攝影,若是介入了藝術家書籍可以去觸碰感知的部分,足夠可以增添觀者進入藝術家世界與創作脈絡的想像,期待能透過《So What?》、《08773545 I——2022》這兩本書,重啟另一種觀看方式。

 

     對比《So What?》一書在1839當代藝廊與本次在好地下藝術空間中,以不同的展出方式,進而產生截然不同的閱讀情境與感受,從在1839當代藝廊展出時無法被觸碰的展示,到在好地下藝術空間觀眾可以戴手套翻閱,一定程度的拓增了展覽與書籍之間的感受關係與想像。

 

     接著進入到身體作為檔案的狀態,《08773545 I——2022》是藝術家楊佳馨在台南成大醫院從小到大動手術的病歷史,病歷表經過藝術家主動的去除,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觀看自己身體的檔案紀錄,全書共四百多頁,這次展覽中僅展出第一次骨折的病歷,共三十二頁。在1839當代藝廊展出時,佳馨將病歷懸掛滿整面牆,而這次則以兩個長尾夾固定後懸掛,可以看見其不同於《So What?》已經是完整編輯後的書籍作品,但《08773545 I——2022》病歷作品則富有多樣性,處在持續編輯的狀態,成為了一種懸置、尚未被編輯的文本檔案,也使得藝術家成為自身歷史的編撰者。



(圖說 :《08773545 I——2022》,紙、壓克力、小號長尾夾,21x29.7x3cm,2023,攝影師賴沛雋)

(圖說 :《印物累季ENGRAM》個展中《08773545 I——2022》展呈樣貌,紙、壓克力、小號長尾夾,21x29.7x3cm,2023,攝影師賴沛雋)

 

 

「 醫學影像技術,如X射線,提供了一種新的觀看身體的方式,將其內部結構暴露在外,形成了一種新的視覺語言。這些影像不僅具有醫學和科學意義,還在藝術中被重新解釋和再利用,成為探索身份和身體經驗的重要工具,並揭示身體內部的隱秘和脆弱。」——Lisa Cartwright 《身體篩檢:追蹤醫學的視覺文化》(1995)

 

 

     《08773545 I——2022》作品藏於展場最隱蔽的位置,展場底部樑柱的內側,正對著《混屯地域 The Chaos Abyss——朔源記憶 Recalling Illness Memories》作品中,散落的X-Ray影像。其中在兩面牆的交合處鑲嵌上了一幅裱框的X-Ray影像,這樣的置入鑲嵌相係,讓兩面牆成為一個平面被展現出來。作品中展出的醫學影像不僅僅具有醫學與科學意義,更在藝術中重新被解構與再利用,藝術家將自身視為作品的一部分,提供了一種新的觀看身體方式,將內部結構暴露在外,形成新的視覺語言,展場中透過身體照片與病歷檔案構成藝術家的隱私世界,視覺與文件的互補關係,成為探索身分與身體經驗的重要工具,展現出身體結構性的脆弱,創造新的觀看方式與體驗。


(圖說 : 作品《08773545 I——2022》與作品《混屯地域 The Chaos Abyss——朔源記憶 Recalling Illness Memories》的展場紀錄照,攝影師賴沛雋)

 

 

與談人田名璋短講

 

「藝術家楊佳馨從1839當代藝廊個展,到好地下藝術空間展出的創作轉化及雙頻道影像雕塑與身體感投射。」

 

 

     在1839當代藝廊《印物累季》展覽中,藝術家使用了個更為冷靜、理性的方式去呈現當下的情緒狀態,把記憶與身心狀態透過牆面去進行展示,而在籌備花蓮展出時,佳馨就很明確的希望可以用不同於當時、更貼近自身當下裝態的展呈方式來處理本次《重返現場》展出,更發展出一種像是行動藝術的創作。

 

     從一開始思考以相紙的方式去呈現再轉變成以動態影像、錄像雕塑的形式展出,是個勇於挑戰的創作者,以熱處理的方式,透過影音、布與機車殘骸去貼近現場狀態,甚至呈現出影音與殘骸的當下/過去的現象,形成一種奇特的矛盾與融合。投影標的物的呈現,佳馨將白布覆蓋在機車殘骸上形成薄膜,白布不僅僅是投影布幕的功能,更帶有裹屍布的隱喻,這使作品的情緒性更加張揚。在觀看佳馨的雙頻道錄像裝置《爍動 Vague》作品時,可以聯想到Robert Frank《Americans》(1958),裡面有大量的覆蓋的影像,帶有強烈的災難感受,也可以更進一步的推演與想像到車禍現場的情緒與能量。而單頻道影像裝置《機車的重生 The Motorcycle's Rebirth》作品中,將機車座墊成為介質來投影,也更加成了白布在展場當中物質性的存在。

 

     所以對應到1839當代藝廊中展出,本此展覽中「物質性」的強調是十分強烈的,從機車殘骸、白布、機車座墊到藝術家書籍在展場的存在,作品裡所呈現的影像都不單單只是獨立的影像作品,而是一件充斥複雜感官的複合媒材作品,具有「熱處理」的積極性,也把影像帶到一個更真實可以觸碰的世界。三個投影畫面在展場中形塑為主角,而現場物件—機車的殘骸成為一種現場性的強調,強化車禍的狀態,也引發記憶回望。

 

     展場中的主從關係所呈現的是物質(當下)與檔案(過去),物質的使用是需要很小心的,因為影像與物質的展示語言是差異很大的,而佳馨則從中發揮出物質的特性,與影像融合,使之互為平衡。展間有許多主動與被動的對比:例如主動去拍攝(機車的新生)與被動的(X-Ray影像),此外機車的殘骸也同時營造了機車的身體感損壞與人身體的損壞。

 

  從1839當代藝廊《印物累季ENGRAM》到好地下藝術空間《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的展呈上,展現出藝術家如何作為場面的調度者、攝影書的編輯者與策展者,同樣圍繞於「創傷後,我應該要如何面對?」之命題,《印物累季ENGRAM》冷靜地處理病痛經驗與記憶、身心狀態(疤痕樣貌)與檔案,而《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則是經由熱處理的方式,以動態影像、貼近現場、透過剪輯與影像敘事,強化現場感。

 

     最後回應到開幕座談記者的提問,花蓮近期受到颱風與地震的影響,路上時常可見街頭上一堆一堆的「殘肢」,若是將佳馨的展覽與花蓮連結,災難也許可以視為一種救贖、療癒或是一種警惕。

 


(圖說 : 7月24日因颱風凱米來襲之後花蓮各地路樹倒塌狀況,2024,攝影師田名璋)



(圖說 : 展場攝影,攝影師賴沛雋)

 

     佳馨回應關於物件殘骸與身體對照,展場中攤放的機車殘肢上覆蓋白布再以影像覆寫,也可以視為自身心理如何面對已毀損與正在康復中的身體的想像。《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不僅僅只是跨越身體創傷後的行動,觀眾的參與更是去感受每一刻呼吸的存有,從走下樓進入展見到看到作品,每一刻的身體感又同時與過去的經驗相互重疊,從而塑造出新的真實與新的經驗。

 

 

「究竟重返現場的行動到展覽的展呈,是挖掉了舊有的這些事情,還是奠基在舊有的這些事情上,整理出更新的、創傷之後的感受?」

 

 

     當作品不再只限於階段性的呈現,而是持續不斷挖掘作品的可能性,以不同形式去探索創傷中所蘊含的多元情緒與樣貌。揭露身體與呈現身體感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在創傷後該如何去觀看當時的痛苦、血腥、暴力等產生的不安情緒,不希望用直觀的血腥與暴力去呈現,而是去提取在這之中感受到的感傷與感性,如果疼痛是痛苦本身,那在創傷的當下只需要感受它即可,但當我走到了創傷後,我該如何去看待創傷,這也是重返現場的作品核心。

 

 



(圖說 : 展場攝影,攝影師賴沛雋)

 

 

▍《重返現場 RETURN TO THE SCENE》楊佳馨 創作個展 CHIA SHIN YANG SOLO EXHIBITION

 

▍展期|2024 年 7 月 21 日至 2024 年 8 月 19 日

地點|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Good Underground Art Space

花蓮市節約街 37 號 B1

開放時間|週五至一 12:00–20:00

 

▍開幕茶會與藝術家導覽 |7/21 (週日) 15:00-17:00

與談人|楊佳馨、田名璋、張碩尹

 

▍線上議題座談|8/4 (週日) 15:00-17:00

命題|身體的檔案與藝術家現身

與談人|楊佳馨、田名璋、蔡胤勤

座談完整影片連結|

 

▍贊助單位|國藝會

 

文字摘要紀錄:實習生Sinkuy Katadrepan、鄧佩林

文字校對與編排:吳芳儀、楊佳馨

展場攝影 : 賴沛雋

 

10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