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2024 攝影上桌PHOTOGO TAIPEI|參展藝術家 訪談1|陳冠霖 李千豪 篠塚紘生

整理/一影像

參展藝術家|陳冠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陳冠霖,1997年生,來自台北。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這半年到德國進行交換。以底片攝影作為主要創作媒材,攝影主題圍繞在廢墟空間,對於研究空間走向廢棄的前因後果有著高度的熱情。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今年於德國北部黑森林拍攝的Weißenstein AG 造紙廠 — 於 1861 年創立,至 2000 年初停止營運的紙廠曾以報紙作為生產紙材。因此將拍攝空間的影像印於報紙,並黏貼於牆面、撕下部分紙張,再用過期底片重新拍攝,如此反覆數次。這種重複的程序使細節與對比度逐漸降低,底片表面受到霉點和墨水轉印的影響而模糊不清。以《如紙一般的厚度 - The Thickness of Paper》命名此作,則是透過攝影進行提問:紙張所能乘載的記憶 / 厚度能有多少。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本次攝影上桌活動的評審(對話人)來自不同專業背景,提供的回饋亦來自不同的切入點:從畫面本身的營造、攝影書裝幀及紙材選用的形式層面,再到如何研究黑森林文化、造紙產業,甚至是如何使用早期家庭相簿作為虛構敘事素材的內容層面,這些能使作品挖掘得更深、議題性更為強烈的幫助,都是過往難以獲得的寶貴經驗。


想特別一提的部分是,個人曾經有擔任過評圖的角色,即使對象是大學攝影社團的作品,但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過往不曾接觸的學生給予回饋,或多或少會備感壓力,進而產生「我真的了解他們以及他們的作品嗎?」的疑慮。不過這次活動的評審們,甚至讓我覺得更像是單純在陪你聊天的朋友,卻能夠在短短的時間點出困擾自己很久的癥結點。一邊聆聽一邊勤做筆記的自己,在三天的時間當中獲得不少啟發,也很期待未來能將這次的系列作品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參展藝術家|李千豪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在城市喧囂中成長的台北人,經過體制內的規則洗禮後,決心出發尋找心所嚮往之地。短暫國 外旅居生活中穿越並探索許多地方後,最後選擇回到熟悉的島嶼展開新生活。 現居台灣東部,南島百合餐館共同創辦人,以美食和空間作為人與人之間的媒介,經常性舉辦各 式講座、工作坊與音樂會。 習慣用影像記錄生活,用黑白兩色勾勒出世間萬物各自的獨特形狀。喜歡旅行、音樂及電影,平 常最愛接近大自然,在其中感受天地萬物之間的微妙平衡。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這次帶來的作品是我這幾年來的個人心境轉變,是一名從初期的迷惘、不滿現狀的少年,到決 定遠走他鄉找尋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最終回到家鄉,繼續努力探索自身內心的過程。 當身處衣食無缺的時代環境,對我來說也意味著生活不再只是圖溫飽,於是找尋心所嚮往便是動 機,雖知道追尋路上會碰到許多困難,但仍然必須踏上旅程。 期許我的個人經歷能夠鼓舞讓在生活中碰到瓶頸或是狀態停滯不前的人們,用不同方式去突破 現狀,走出家門與人對話或是用雙腳探索新的世界,激發新的可能性發生。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這次透過Photo Go交流看到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而與對話人之間的交流更是本次展覽重點之 一,以他人的角度來觀看自身所看不到的視角,前輩們提出各種問題及反饋,讓自己有了更多不 同的思考空間。 除了與評審的對話以外,在現場與其他創作者及民眾的對話也讓我收穫良多,究竟自己想呈現的 觀點與經驗拋到社會大眾的場景來看,所出現的火花會是什麼,這也讓我激發各種新的想法,也 從他人身上學習到除了攝影以外的許多事情。

在台灣攝影界有許多優秀的人才,不管是在這個領域的前輩或是新生代的創作者,都需要一個對 話的舞台,而攝影上桌Photo Go活動正是一座很好的橋樑,在這裡更重視人們的交流,並非只為了得到獎項。不管任何領域其實都需要的樣的社群,目的不在分化族群,而在對話的重要性。透過溝通和互相了解才能解決問題,我們都需要一個能讓彼此面對面談話的機會。


 

參展藝術家|篠塚紘生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 出生於日本橫濱,現在台藝大美學系研究所的3年級。從雪梨的大學畢業後回到日本,在東京的公司從事攝影節的企劃運營的工作。在新冠疫情中(Covid-19)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2年多前來到台北,在台藝大的研究所再次開始了因工作一度中斷的作品製作。在研究所我的研究是攝影所具有的物質性,以及其物件性所帶來的攝影表現的擴展性。數位科技的發展,解放了攝影作為媒介本來擁有的可能性。我對這新的可能性被釋放的"Post Photography"的概念有興趣。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這件作品的創作起點是,每當我去美術館時,總是容易注意到裝置藝術或影像作品,而原本最喜歡的攝影作品卻反而漸漸失去關注。

我從兩年前開始就讀藝術大學,在大學的工作室裡,真的可以看到各種各樣類型的作品被創作出來。在這其中,我感覺攝影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說,即使為了拍攝做了各種準備,但最終呈現的影像也只是薄薄的一張紙。與其他美術相比,攝影給人的感覺非常貧乏。此外,我也會羨慕那些最終以實體形式完成的藝術作品。我認為,這十年、十五年來,立體化的攝影作品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因為印刷技術的進步。這件作品的標題是「2與3之間」,最近我在想,攝影的優點或許就在於它能夠在2次元與3次元之間來回穿梭。我認為,在兩個次元之間往返的縫隙中,當代攝影師能夠表現出新的可能性。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 我能認識很多喜歡攝影的人是最大的收穫。雖然我的中文不是很好,但是用英語、日語、中文這三種語言進行了交流,得到了大家的幫助。

關於展示作品,我從很多人那裡聽到了各種各樣的意見,希望能把它活用到下次的作品中。


26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