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影像
參展藝術家|蔡定邦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1999 年出生於桃園,臺越混血新二代,僅國小畢業學歷,十二歲開啟自學生之路,以攝影、影像為創作媒介。 2019年自編自導短片作品《一個街道的憂鬱與哀傷》 ,攝影作品有《母親父親》、《水噹噹的金雲阿姨》。以《本是同根生》獲得光圈攝影書獎、新加坡攝影書獎、阿爾勒攝影書入圍。作品主要探討,家庭、關係、身份等。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我的作品是《水噹噹的金雲阿姨》,金雲阿姨現年七十三歲,是我在咖啡廳打工時認識的同事,職位是做洗碗工的,她每天都穿的很漂亮來上班,偶爾會拿出一疊自己的照片來給同事分享,她說「給你們我以前很性感哦,這是三十年前的照片」,我看到的照片大概有三大疊相本的量,裡面全是阿姨穿性感睡衣,絲襪、胸罩等等裝扮,她露著自己的腋毛,說腋毛是很性感的事情,那時候很多腋毛很漂亮,現在都掉光光了。
我看到阿姨的照片後感到非常前衛,阿姨的審美是超世代的,她的身形、臉神、衣著、腋毛都不是現當下所擁有的審美標準,而是阿姨自己定義的標準。因此我想拍下現在的阿姨。我問阿姨可不可以讓我拍攝,阿姨說「現在不好看了啦,腋毛都掉光光了。」我回答說不會啦,現在有現在的美,在三番兩次的說服下,阿姨總算讓我拍攝。
我將阿姨的照片製作成書籍的形式,封面的設計是外層袖衣服圖樣包裹著水蜜桃紙,水蜜桃紙是接近皮膚觸感的紙質,像是一層衣袖包裹著皮膚的肉,讓書的封面像是肩膀的打開,裡面如她揭示老照片裡的腋毛一樣,打開的每一頁都是內摺頁,外面是我拍攝她的現在的照片,裡面是她三十年前的老照片。外每一頁都是一個腋下的打開,試著給觀者一種揭露的震驚,就像我當初看到她老照片那樣驚嘆。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去攝影上桌就像去老家大圍爐的感覺,每年收穫滿滿,可能因為我是一個E人,所以交流越多我就越開心。每次都是看到各種不同的攝影形式,從書籍到裝置到傳統的平面攝影展示,展示方式很多會讓我開腦洞。
而透過評審對話,其實三年前就不斷影響著我,從最開始的系列《母親父親》推動我後續的作品延伸,到《本是同根生》,可以說如果沒有那些對話,可能也不會激發我對後續的創作延伸,對話中常常帶我到我尚未思考過的境地。好像上了幾堂高質量的課一樣
參展藝術家|莊牧恩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我是莊牧恩,台中人,攝影活動的起點是廢墟探索,曾長期進行拍攝城市失落場所的個人計畫「小屍斑」。目前我期許自己將目光轉向更廣闊不受限的世界。
作為攝影創作者的座右銘是 ”The city is my church and photography is the hymn I offer.”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植物圖鑑〉從2018年發展至今,在這些影像中,我企圖以植物為線索,透過植物與人造地景的交互關係,去揭露一種更廣闊、複雜,亦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場所─ 那正是唯有〈植物圖鑑〉才能描繪的世界。
中平卓馬問:為什麼是植物圖鑑?
我說:也許植物圖鑑中,或許包含了一整個世界。
〈印象習作〉在COVID-19後,我思索攝影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這件實驗性的作品是我階段性的答案:以手動對焦令畫面完全失焦,模糊事物的邊界,去除質感與紋理,描繪光影與色彩構成的「印象」。我稱之為純粹的享樂主義攝影。
〈日常的崩落〉2017的舊作,記錄一棟整建中的建築,其空間雖從日常狀態中突然崩落,裡面仍隱藏著不曾消退的光。這件作品也反映了我當時的創作心境:亟欲從廢墟紀錄轉向更具個人性的主題,以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從評審身上得到了各種回饋與詰問,有時甚至包含了完全相反的意見,這種思考的刺激我覺得─尤其在作品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是很必要的。
更珍貴的是,從每位評審身上,我能感受到對新作品的好奇,對知識分享的熱切,以及對攝影的熱忱。這種「仍在路上」的態度也激勵我繼續往前。
其實整個活動中,從評審給予的意見,到其他創作者呈現作品的方式,都給予我很大的刺激:桌上策展的型態,照片輸出的尺寸與材質,編排的手法,這些都讓我發現自己目前最欠缺的可能就是對攝影作為「物」的把握;我已太習慣在螢幕上處理作品,然而作品終究得從虛擬世界降誕於我們所在的物質界,成為「物」,才算跨出邁向「完成」的第一步。
而我也給自己設定了新年的第一步:好好整理自己的房間,然後,好好整理自己的作品。
參展藝術家|黃靖凱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我是黃靖凱,1992年出生於台中,投身於機械產業。依靠上班族的收入與房間裡的一面牆來創作。喜歡研究事物的幾何狀態和鮮豔的色彩。創作的時間通常在下班之後直到黃昏之時。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辦公室是一個不見天日的空間。窗外是下雨還是晴天?
工作圍繞著成本、運算和力學。幾乎離美麗越來越遠。
上下班需翻越一座山。上山上班,下山下班。
在這之間,對我來說是一片神秘的空間。
望著這飛快變化的景象,感覺自己不再普通,
大顆的樹,腳底下的紅色泥土,我能感受它深邃的模樣。
昨日矗立的樹在今天憑空消失。往常的枯木,竟然開遍了花。
我如何拖著疲累的身體去感受這些呢?
要如何在下班的響鐘一鳴,就能感受黃昏街道上的風呢?
上述是一開始投件與準備展覽過程中的論述。
經過非常多的討論與激辯,和內心的掙扎。以現階段的量能是無法論出一個完美的說法。
以下是我現階段的心得:
我每天幾乎都是17:00下班,如果身心的狀態穩定我會延長12分鐘的下班車程,騎著我的機車去一些地方拍照。
這一切沒有任何意義,但我無法停下來。
創作可能是種病……。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 攝影上桌Photo go=台灣新攝影實驗場
我是一個連續參加過四次始終摃龜有點佔名額的有點老的老屁股。
上桌算是我把自己的東西丟出來的開始,我非常感謝一切與我對談的人。我體感認為,自己的每年都有巨幅的改變。我也曾經因為摃龜有些失落,以下兩點對於創作與上桌有些心得想分享。
1. 千萬不要隨便聽信別人教你該怎麼做,包含評審說的也一樣。需要自己花時間消化成自己的說法。不然三天下來會精神分裂哈哈。
2.每個人選的路都不太一樣,很多人的路很好走,東西很快就能完整。有些人選的路很崎嶇,需要尻一大圈才能知道自己的錯。只要有持續走在自己的軌跡就好了。即便停下來以位移的角度都是往前的。
以上分享歡迎Diss我。希望為來的攝影上桌能重回過去生猛的激辯戰場。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