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影像
參展藝術家|陳宇弘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1999年出生於台北,政大廣電系畢業,目前於北藝大藝跨所就讀中,主要以影像創作,包含攝影、錄像、紀錄片與動畫,還在探索與嘗試影像的各種可能。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這次的作品《不再(在)卡大地布的部落青年》是關於原民青年與台灣社會之間的關係。卡大地布是在台東知本的卑南族部落,也是我參與四年多的部落,在兩年多前被認同並進入部落階級後有了一群年齡相近的「阿累、阿奈」(同年齡階級的朋友、夥伴),現在年紀20歲上下的他們,在現代社會的結構下必須離開從小生活的台東到各個主要城市求學、工作。一方面以地景的方式去呈現城市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則以黑白肖像去回應並呈現青年們的面貌與原民族群長期「被凝視」的影像脈絡史。在地景的部分中,我請青年朋友們穿上族服,卻隱身於畫面中,不在中心、不在焦點的狀態正是原民青年們於城市中的社會位置,以這樣的影像去討論原民青年們所面對到的現狀,屬於21世紀台灣的原民離散。
最後則是信封與郵票,離開台東的他們如同把自己從台東寄出去了,我和其中一位青年合作設計了屬於他們的郵票,討論了能夠作為文化認同、部落象徵的物件、建築印在郵票上,去回應過去在民國88年時政府所生產的「原民特色郵票」,未經溝通且刻板的郵票影像,也是某種長期對於族群的暴力。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這次的交流是真的收穫很多,密集的三天和包括現場對談人與各個隱藏版老師都給了很好的回饋與建議,主要聚焦在討論肖像的使用與我想談的原住民被攝影史的脈絡是不是在我的肖像影像中有效的問題,郵票與寄送的概念也是討論的另一重點,如何將這個概念更具象化也更有力道就是下一階段的挑戰,如何將自己非原民又是原民的身份與自己和這些青年朋友們之間的關係或許也可以放入影像中去討論,或許就是下次上桌的目標!
再次感謝一影像與所有讓Photo Go實際發生的人!
參展藝術家|陳 瑀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陳 瑀 ,成長於桃園富岡小鄉鎮,現居台北。室內設計系畢業,十年於平面攝影相關工作。自2013年左右開始,工作數位,生活紀錄底片累積影像,不管是情感的宣洩或探索自我內心的方式都交給攝影療癒。育有一女兩橘貓,在工作與家庭中尋找平衡的接案攝影師。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集結於2015年至2024年之間的影像,主要圍繞在家庭的紀錄,
與過往拍攝的照片黑白與彩色組合而成,刻意去除生活感家庭的影像,想呈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世界觀。
『世界上沒有不美麗的事物,只有不美麗的眼睛』
在學生時期聽到這句話後,應用在記錄生活影像的過程中,日常的片刻,身旁的家人,觀察細微的事物與獨特的光影。
看似不經意的時刻,都令我感到珍惜,生活中的平凡靜謐之中找尋的光芒,
在愛與被愛的每一天練習著,拼湊著具詩意且有生命力的影像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在與民眾或是老師們的交流中,大家看到我對於家庭的親密程度,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點是我覺得有趣的,我想我並不想要刻意導向某一個方向。而在與汪曉青老師的對談中相當印象深刻,他提問我對家的想像是什麼?他能理解身為母親的壓力與掙扎,是我在影像中不太想表達出來的,老師建議我可以加入一點不同的情緒可以讓作品更加有張力豐富。
要不要用攝影面對自己的黑暗面這件事絕對會讓我的影像,出現不同的變化,
相當感謝老師的建議,開闢一條路讓我去看看不同的風景。
參展藝術家|郝威爾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1984年生於台北,現居基隆。華梵大學哲學系畢,自由影像工作者;近年多參與廣告、紀錄片製作。創作聚焦於探尋日常與路上觀察。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秋》始於我在母親住院期間對日常的影像書寫。以母親作為詩人的文字為展開,透過影像梳理、提問、悼念;我與母親共筆的醫療同意書則成為貫穿旅程的見證與索引,以及關係的雙向確認。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 評審們在各自的領域與不同的角度精準給出作品形式的更多可能,讓我更深入思考如何將作品的呈現更接近企圖。在攝影上桌與評審、老師、觀眾,以及入選者的對話中得到很多養份,這些養份會成為持續成長的能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