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2024 攝影上桌PHOTOGO TAIPEI |參展藝術家 訪談6|黎青青 楊承運 翁佳如

整理/一影像

參展藝術家|黎青青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香港人,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主修視覺藝術,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研究所。家裡有二犬一貓,一起伴隨著我到台灣開啟新的生活。喜歡散步,喜歡看見小狗在樹林裡穿梭,喜歡植物在陽光底下生長的模樣,更關注逐漸消失的自然環境,希望能坦白真誠面對自我和作品。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這次我帶了三份作品到攝影上桌的活動,分別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2014-2019》、《枝微末節》和《悵然若失》。

在作品裡,我透過呈現人們被植物圍囿的記憶、視線、空間,結合了素描與影像的形式進行,以探索素描的可能性;試著尋找人的個體或集體在自然環境裡的流動,像在環境中的滋生、聚集、遊離的細胞呈現(cell movement)。



作品最常出現以不同形式複製再複製的影像,透過複製的動作與原本的影像產生分離、失焦等狀態,將影像原有的銳利、邊際被去除,增加素描的動作,真實與失真的過程。而紙材和印刷亦是作品重要的元素,其中risograph 的印刷特性貼近了素描在影像裡的呈現,讓讀者在翻閲時沾上油墨,就像留下碳筆的素描痕跡,藉此透過作品與讀者之間產生素描的互動。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這是我來台灣後第一個參加的公開活動,從第一天的斷續的字詞、不善言辭的表達,到第三天稍稍以完整句子述說作品的創作歷程,使思路與言語逐漸清晰地回應觀眾。能夠與不同領域的評審進行深入的對話,讓我可以重複思考作品所呈現的脈絡和不同角度的審視。同時,也感受到攝影、影像領域的接受空間比想像中寬闊,很幸運可以和評審們分享創作。


 

參展藝術家|楊承運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楊承運,出生於台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畢業,社工領域主要為親密關係暴力與家庭關係。目前自由接案以藝術創作、社工方案、空間攝影及攝影教學為主,並長期協助跨國NGO執行國際援助。專注自身與重要他人所共同面臨之議題。近年聚焦在跨國遷徙、多元文化衝突與融合以及跨文化婚姻經驗。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2021年緬甸軍隊政變以及武裝鎮壓少數民族,導致數十萬緬甸移工及難民逃到泰國境內。讓原本早已有泰國人、緬甸人、各少數民族及華人等如此複雜的泰緬邊境,近年又再遭受一次跨國遷徙劇烈的影響。


《No Border》是關於2021年後泰緬邊境的系列作品,以「Photovoice」為創作方法基礎。「Photovoice」在社會科學中是一個以社群為基礎的參與式研究方法,透過參與者們拍攝的照片和會談紀錄,將其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而藝術家在此系列作品和參與者共同生活、拍攝與挑選編輯照片,藉此一方面讓參與者們在作品中能有更接近其主體性脈絡的表達,另一方面讓參與創作的每個人都可以從另一個位置,再觀看、整理或思索這些意識或無意識的拍攝與其他物件檔案中所隱含的訊息,讓一個以某個時空議題為主軸的作品藉由各種交會堆疊出某種可能性。


邊界往往是意義誕生之處。但邊界不是接近「線」的概念,而是一個區間範圍,是流動,曖昧不明的,如雨季過後的雲霧或隱或現,國與國的分隔,內在心靈與外在文化的交會,更可能是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當人們生活在邊界,經歷的不只是新的地理風貌,而是身份、記憶、信仰,乃至內在世界的重塑與再定義。這些生命中的邊界難以精確描繪,卻無時無刻不在召喚著我們。每一次的穿越,都是重新理解自我與他者,重新思索世界的契機。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近年幾次參與攝影上桌及創作的經驗,深刻的了解到,對我來說作品是無法單由一個人完成,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也是建立在與他人關係的連結、了解、溝通與共感上。不管是在創作過程中與創作計畫參與者的共創,或是在攝影上桌與評審及其他觀眾的深入對話,甚至再把攝影上桌的收穫再分享給創作計畫的參與者,每一個過程都是無比珍貴。無法確定評審或其他觀眾的想法,但至少自身與計畫參與者都有所收穫、感動及繼續的動力。


 

參展藝術家|翁佳如

Q:可以請你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A:大家好!我是翁佳如。2000年生,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目前為自由影像工作者。

Q:可以請你談談你的作品嗎?

A:我這次的作品主題是 <HOME>,於 2023 年開始拍攝,仍持續進行中。照片分別於我的家鄉跟我目前的臺北居住地拍攝。當人長大後,因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在別的城市落地生根,令我重新思考對於家的定義,並希望在日常裡頭找尋到答案。




Q:請問這次參與「攝影上桌」,與評審深入對話有什麼收穫?

A: 這是我第一次投稿也是第一次參加攝影上桌,非常榮幸能跟其他優秀的作品一起展出,不管是跟評審還是跟其他人的互動,都多了許多不一樣的想法與火花。有些自己沒注意過的點或地方,別人卻看見了,我覺得很有意思,或許就是這樣的可能性,讓作品本身有更多趣味與它的意義。而我自己也看到了不少喜歡的作品,在這樣的交流跟影響下,收穫很多,謝謝主辦單位!


70 次查看0 則留言

تعليقا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