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深淵的回望》 探討攝影、時代與人生的多重對話

作家相片: 一影像一影像

導演 |謝光誠 王怡晴

訪談整理 |一影像



《深淵的回望》這部紀錄片,不僅記錄了台灣80年代紀實攝影的風潮,更深入探討了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以及個人與時代之間的複雜關係。透過導演的訪談,我們得以一窺這部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挑戰與深刻的情感連結。



緣起:從個人情懷到時代叩問

影片最初的發想是源於對紀實攝影的熱愛,以及對80年代社會議題的關注 。當時,《人間雜誌》以其獨特的攝影視角和深入的社會關懷,深深影響了許多大學生,成為大家爭相傳閱的重要雜誌 , 導演回憶,當時雜誌談論的議題、黑白照片,都讓人印象深刻 . 《人間雜誌》在1989年停刊,更讓導演對那個時代的記者、攝影產生濃厚的好奇

  • 導演表示,在大學時期也曾加入攝影社,並購買了FM2相機開始接觸平面攝影。這份對攝影的熱情,以及對那個時代的叩問,也促成了這部紀錄片的誕生。

  • 影片的起心動念在於探討 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連結,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導演認為,透過80年代的社會背景,更能凸顯紀實攝影的意義。


拍攝過程:雙導演的互補與挑戰

《深淵的回望》由兩位導演共同執導,他們在專業領域上互補,一位對攝影較為熟悉,另一位則對歷史、政治局勢有較深入的了解。 這種合作模式讓影片在議題選擇、故事走向、拍攝手法上都更加多元 。

  • 導演提到,拍攝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尋找合適的受訪者是一大挑戰。許多《人間雜誌》的前輩,都是透過網路搜尋聯繫上的。

  • 拍攝期間,有時會出現單獨出班的情況。例如,其中一位導演會獨自前往東部,拍攝其他議題時,順道回顧《人間雜誌》曾關注的肺結核病議題。 在某些拍攝場景,導演們也會有不同的分工。例如,在拍攝鍾俊生老師開車的場景時,一位導演在車內訪問,另一位則在後方車輛拍攝 . 這種分工方式,使得影片的畫面更加豐富。

  • 有時田調行程也成為意外的收穫,例如在高雄與侯聰慧老師碰面時,導演意外捕捉到他種菜的畫面。 這種不經意的真實,反而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氛圍. 另外一次,導演在高雄工作時,也促成了小鐘與侯聰慧老師20年後的重逢。


《人間雜誌》:時代的骨幹

在眾多議題中,《人間雜誌》成為本片的核心骨幹 。這本雜誌在80年代以攝影為重心,實屬難得 。導演們透過研究《人間雜誌》的42期內容,搜尋適合的議題和受訪者。

  • 導演表示,《人間雜誌》不僅是影片的背景,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該雜誌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種種面向,包括都市底層、弱勢群體、環境議題等。

  • 本片的拍攝對象,並非完全鎖定《人間雜誌》的攝影師 。導演們也希望透過不同的視角,呈現更完整的時代樣貌。


攝影師的視角:從被攝者身上看見自己

影片不僅呈現了被攝者的故事,更深入探討了攝影師的內心世界 。導演提到,在與這些攝影師訪談的過程中,也像是回應自己過去20年來在紀錄片攝影工作中所遇到的迷惘、困難。

  • 導演認為,透過拍攝這些攝影師,能夠看見他們如何與被攝者建立關係。例如,何經泰 在拍攝都市底層時,其實也是在回應自己身為華僑在台灣的孤獨感和疏離感。

  • 另外,顏新珠 攝影師拍攝花蓮秀林鄉肺結核病患的系列照片,也讓導演印象深刻。導演特別提到,顏新珠老師在拍攝時,不僅要思考構圖,還要面對內心的道德拷問,這份掙扎與堅持,令他十分佩服 。

  • 導演分享,這些攝影師的經歷,讓她產生 找到同溫層 的感覺。他也提到,紀錄片攝影師在拍攝時,常常會面臨自我懷疑、不知所措的狀態,而這些前輩的分享,給了他很大的慰藉。


紀錄片的本質:真實與主觀的交織

導演分享了他們對紀錄片的看法,認為紀錄片看似捕捉真實,但最終呈現的,卻是創作者主觀的詮釋。

  • 謝光誠認為,紀錄片是創作者抒發己志的過程。它捕捉了當下所謂真實的人事物,但這些影像資產,卻能成為後世的時光膠囊,讓不同世代的人產生不同的意義.

  • 王怡晴認為,紀錄片的核心在於「搞關係」,從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到他人與世界的關係,最後再回到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深淵的回望》的深層意涵

《深淵的回望》的片名,不僅指涉受苦的人們,更指向拍攝者內心深處。 導演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呈現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得到的啟發與感悟,也讓觀眾反思攝影的意義,以及時代與個人之間的複雜關係。

這部影片不僅是對80年代紀實攝影的一次回顧,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攝影、時代、以及人生的意義。


主角有《人間》雜誌的蔡明德、鍾俊陞、廖嘉展、顏新珠、侯聰慧,和「自立報系」的謝三泰,與獨立進行議題拍攝的何經泰與拍攝濁水溪故鄉的許震唐。


影片可 公視+ 免費觀看!

人間雜誌免費看 下載




7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