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姿佩
採訪當天,我們踏進雲門劇場的展覽空間,攝影師楊順發正在調整台灣土狗的展覽作品,152張照片預計要拼成一個五公尺寬的巨幅相片,這麼大的作品,展出的畫質依然精緻,完整呈現楊順發在創作時耕耘影像的精神,他在一個全景的空間裡分割拍攝每一張照片,雖然拍攝及製作的過程相當費工費時,但在後續影像的拼貼組成上,能包涵更多的思考性。
▲《台灣土狗Taiwan To Go》局部。(楊順發提供)
楊順發從2014年開始,便著手進行海島海民的計劃,這個計畫是受到他的老師李俊賢所發起的「打狗魚刺客」影響,試圖以海洋的角度來看台灣。楊順發首先從高雄旗津的遠洋漁船開始,當時他在拆船廠拍了七八個月,將漁船的勞工們他們的內心的狀態拍攝出來。第二個作品是《台灣水沒》系列,將台灣的地層下陷包裹了一層柔美的糖衣。第三個是得高雄獎的作品,延續地層下陷的概念完成《台灣水沒-保國復土篇》,第四輯就是《台灣土狗Taiwan To Go》。
拍攝《台灣水沒》的作品,讓楊順發開始深入了解台灣沿海地層下陷的問題。影像中泡在海水中的房子,色調美得讓人駐足,仔細觀看後才發現其中令人驚訝之處,被淹沒的電線桿、汪洋中隱約出現的道路,它們告訴你這裡曾經有人居住,柔美的畫面如他所形容,像是一個包著糖衣的解藥。
▲《台灣水沒》系列(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魚塭)。(楊順發提供)
《台灣土狗Taiwan To Go》系列創作,楊順發則深受他的老師李俊賢的影響。他在彰化的海邊,觀察到一群不怕海的土狗,在那邊跨海、跨沙洲,他站在那邊一直拍,「我看得整個眼淚都快流出來。為什麼這一群狗,震撼力會那麼大」。楊順發形容牠們之間散發的感情像人一樣,「走到一半領頭狗還會回頭關照同伴」,那種互相照顧的精神,讓他深受感動。
「牠們踏這群水路的一個過程啊,我發現,牠們不是土狗,牠們不是流浪狗,牠們是台灣人。」楊順發形容,牠們把最底層的台灣人那種很打拚出頭天的精神,完全表現出來。這次展出的作品,就是楊順發待在海邊兩三個小時,看到一群土狗表演的一個劇場。作品最後視點消失的地方,是一隻狗望向遠方,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藉著這個畫面,同時向觀看者叩問『這群土狗到底要去哪裡?』。
土狗不知該往哪去的畫面,讓楊順發想起他的老師李俊賢的畫作《台灣TO GO》,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土狗,站在一個T字形的路上,旁邊有一個土地公祠,土狗望向前方,不知道向左走或向右走的意象。而去年老師過世,楊順發便積極完成《台灣土狗Taiwan To Go》作品來紀念老師李俊賢,希望自己能繼續延續以海為視角的創作精神。
▲李俊賢的畫作《台灣TO GO》
環境影響作品風格
過去楊順發的攝影風格強烈,濃郁粗重的色調是他的特色,不論是拍攝十八層地獄的警世作品,或是高雄紅毛港系列,他將他所感受到的高雄,那種壅擠、重工業的氛圍傳達出來,因此當時用很濃厚的色彩、濃厚的反差去做作品。
「自從我踏出高雄,走到台灣的海岸線,將高雄又濃又黑的色調放在台南的海邊時,就發現拍出的照片完全不對。」他自言,海岸線走了那麼久,大環境的美學在默默的影響著他,自己也意識到作品的風格差異很大,他的風格轉變,是環境自然而然帶給他的。
想一步一腳印走完台灣海岸線
當初在為《台灣水沒》命名的時候,楊順發坦言他很痛苦,以台灣為題,也代表他必須要有勇氣及毅力立下走完台灣海岸線的決心。而走到現在,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彰化的海岸線,他認為這裡是最美最特殊的一個地方,「漲潮跟退潮,海岸線差了兩三公里遠,因此也是最好玩,親水性最強的地方。」
▲《台灣土狗Taiwan To Go》系列,採蚵車。(楊順發提供)
彰化海邊發展出獨特的採蚵車生態,讓他印象深刻,「那個採蚵車跟我們路上的採蚵車不一樣,它那個輪子特別高,引擎是裝在上面的,所以在海面上跑,它不會有問題」。而不論是土狗、採蚵車,或者是彰化發展出的海牛(牛在海面上拉著牛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都是從工具裡發展出人與海之間磨合、契合的結果。
踏遍台南、彰化、嘉義等西南半部的海岸線,楊順發預計開始往北部及東部發展,「我在找讓我感動的事情,讓我感到震撼的事情。」楊順發台灣海岸線的踏查目前已進行了六、七年,還沒走完,未來的計劃就是繼續走完台灣的海岸線,繼續發現更多讓人感動的台灣精神。
展覽資訊(免費參觀)
楊順發 台灣水沒X王奕盛 寶島浮沉 / 2020.2.2-3.1 / 週二至週日,淡水雲門劇場
楊順發 台灣土狗Taiwan To Go / 2020.2.2-4.19 / 週二至週日,淡水雲門劇場 藝廊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