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波作品〈寂靜。低語〉
攝影家曾敏雄的攝影教室,多年來培育出許多攝影創作好手。敏雄老師憑藉對攝影藝術的強大熱情,以一己之力孜孜不倦的授課、討論、陪伴,並以嚴格的專業標準要求學員的創作品質。在教師指導、作品觀摩與相互激勵之下,「曾敏雄攝影班」代有優秀的攝影作品產生,2020年的《福爾摩莎之眼》即是另一個明證。
這些學員的年齡、背景互異,但是對攝影創作的嚴肅興趣和熱情投入則同。我曾受敏雄老師之邀,到他的攝影教室跟學生們討論各自發展中的專題作品,發現這些學員對攝影的強大熱情,與聆聽我這個非創作者之意見的專注和謙虛態度,令我油然起敬。我們每每從中午一路談到黃昏或更晚,而大家毫無倦意。對攝影藝術有如此純粹之熱情,讓我動容之餘,也感慨今日校園裡的一些年輕學生尚不識現實、有些浪費學習資源;他們似乎非得等到進入社會之後,才懂得自己要什麼,或開始珍惜曾經揮霍掉的資源與時光。大概這也是必經的成長之路吧。
▲蕭慶章作品〈幻象〉
攝影集裡的作品主題和表現手法多元,成果豐碩。一個相當明顯的特質是,學員們都有很好的攝影眼力和專業技術掌握。例如,吳文波的〈寂靜。低語〉,其中不少圖案化、抽象化的自然景觀,直追Harry Callahan的境界;又如蕭慶章的〈幻象〉,乃相當上乘的街頭攝影傑作,其中不乏突梯滑稽的冷調幽默、視覺符號的曖昧再現,或現實空間裡的荒謬感,和國內外許多街頭攝影大師如Garry Winogrand、William Klein、Joel Meyerowitz或張照堂等人的影像名作相較似也相互輝映。
作為比較敏感於社會現實或文化性題材的讀者,我對黃信嘉、楊敏寬、林肇圀、王馨儀和潘志豪等的作品,自然特別感到興趣。黃信嘉的〈自拍〉企圖通過赤裸的身體檢視自我、建立主體性;楊敏寬的〈繁花一現〉以跨國企業的瓶罐商標和重複曝光的鮮花,比喻時間的消逝;林肇圀不辭勞苦的在天光將現而未明的時刻,以人類學田野的採集精神,白描出一個〈夾娃娃機盛情的年代,臺灣〉。
▲黃信嘉作品〈自拍〉
▲林肇圀作品〈夾娃娃機盛情的年代,臺灣〉
▲王馨儀作品〈變裝‧皇后‧國王‧台灣〉
王馨儀的〈變裝‧皇后‧國王‧台灣〉,將變裝/性別扮演者放在他們的私人空間與公共/社會空間裡,並以半裸上身的肖像照作為一種「身分識別」紀錄。攝影集最後以潘志豪的〈光世代〉作結,以長時間曝光將通衢大道或商場大樓外的大型液晶屏幕廣告看板「洗白」,反省一個影像資訊過度、卻留不住什麼記憶的今日社會,也巧妙的諷喻了這個攝影影像氾濫的世界。
▲潘志豪作品〈光世代〉
呈現這些主題的影像作品都非常精彩,執行力到位,也分別是具有深耕細刨之厚度的題材。這些作品目前展現的樣貌,開啟了我的興趣和視野,同時也刺激了我更多的好奇與「貪心」,希望能在既有的材料和成果裡,看到層次更多的創作思考和影像呈現。例如,建立主體性確實無法繞過身體的元素,但自拍正面赤裸的身體,是否自動就是面對了「自我」、取得了主體性?我很同意黃信嘉說的,跨過身體是尋找自我過程的第一步。自我與主體性是一個非常具挑戰性的困難題目,但是很值得一步一步走下去。
▲方惠民作品〈羅生門〉
同樣的,〈繁花一現〉的那些跨國企業的瓶罐標籤非常有意思,除了材質差異或企業實力而終究要先後消逝的訊息外,似乎可以更好的運用這些商標符號,組織出對消費文化、資本邏輯或環境議題更具批判性的影像話語和思考。在變裝系列作品裡,我特別喜歡前幾幅變裝者在公共環境裡的影像,我好奇他們跟社會究竟有沒有更多的互動或涉入;如果服裝和造型是他們標誌自己之性別身分甚至價值認同的語言,社會究竟以怎樣的眼光看待/接納他們,或者、他們是否希望被社會接納?
期待這些福爾摩沙之眼,再接再厲的為讀者開拓出層次更豐富的影像探索。
▲楊敏寬作品〈繁花一現〉
郭力昕,影像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著作包括:《書寫攝影》(元尊文化,1998)、《再寫攝影》(田園城市,2013)、《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麥田,2014)。
【 福爾摩莎之眼攝影展 - 附著與穿越】 展覽日期:2020.09.19 - 10.18 開幕時間:9/19 pm02:00 開放時間:週四至週日 13:00-19:00 展覽地點:晗光行 (台北市大安區麗水街13巷8號1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