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影像後製簡史及反思

已更新:2020年9月10日

文/黃楚涵 


現今,影像後期處理廣泛應用在藝術、商業攝影上,甚至在社交軟體及迷因中串流。透過 Photoshop,人們可以欣賞到許多具有想像力的作品,如美國攝影藝術家 Brooke Shaden 將自身與道具、環境融入,創造出如詩如畫的情境;亦可欣賞那些漂亮的模特兒或是明星們,那些精緻的五官及身材。但為什麼照片需要被修飾?修飾後又能帶來了什麼?本文將一同帶領各位探討照片修飾的故事吧!



(Photo credit: Brooke Shaden)



早在數位攝影發明前,就已經有許多攝影家透過雙重曝光、多重底片放相等,來製造出合成的效果。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畫意攝影正盛行著。這些攝影家深受古典畫派的影響,以及銀版、濕版、黑白攝影的啟發,他們開始活用暗房的不確定性,運用疊圖來創造出浪漫又有故事性的照片。如 Henry Peach Robinson 的 「消逝( "Fading Away”)」是將五張負片合成出一個即將病逝的女孩躺在窗邊,身旁有家人陪伴的景致。


(Fading Away, Photo credit: Henry Peach Robinson(1858))


除了運用在藝術創作上,亦廣泛地運用在政治及新聞攝影上。第一張廣為人知的合成照片是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1860年的肖像照,此張照片是將林肯的頭像及美國第七任副總統John Calhoun的身體合成在一起。其中林肯的頭像亦被印製在舊版五元鈔票上。


(Lincoln(headshot was photographed by Mathew Brady) and Calhoun)


而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有許多經過編輯的政治、新聞照片則廣泛發佈在各大傳媒中,其目的是為了增強個人形象、故事張力等。如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在下令暗殺秘密警察Commissar Yezhov後,找來了大量的修片師將合照中Yezhov的身影去掉,此為編輯前後的對照。


(Photo credit: 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 AFP/GettyImages)


除了影像修飾外,影像拼貼亦運用在報導攝影中。體育文化的提倡者Bernarr Macfadden將照片和文字,拼貼在一起,使其成為該篇報導的照片,並在1924年刊登於《紐約晚報》(New York Evening Graphic),來讓當時難以拍攝的場景,能呈現在大眾眼前。



(Credit: Bernarr Macfadden, New York Evening Graphic)



影像後期處理亦也被運用在紀實攝影中。如 Dorothea Lange 這張經典的「移民母親(“Migrant Mother”)」照片右下角處原有一隻大拇指,在發表時已被移除。


(Migrant Mother, Photo credit: Dorothea Lange. original and retouched (1936) )


但,並不是每個編輯後的照片都有好的迴響。在 1982 年的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照就出現了爭議。原本的照片是四個騎駱駝的人在兩座黃昏的金字塔下行走著,而封面的照片卻將兩座金字塔的位置移近了,使得封面顯得更有張力,這起事件令原攝影師 Gordon Gahan 產生不滿。而此事件之後擔任國家地理雜誌的總編輯 Tom Kennedy,則聲稱日後再也不更動原照片的內容,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有消息指出,山下的那些騎士是Gahan 付錢請他們走過,好讓他能拍攝此張照片。




(Photo credit: Gordon Gahan)


因有這類照片與事實不符的情形產生,許多反對操弄照片的組織變開始逐漸成立。美國的國家新聞攝影師協會(National Pres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 NPPA)制定了《道德守則》,聲明為了呈現事實與焦點,攝影師在出版美國的刊物之前,不應修飾新聞、紀實等相關照片。以及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在與商業廣告合作時,會限定能容許修改的程度,主要為避免當大量精緻化的照片暴露於青少年的生活中,他們會覺得自己也是要那麼漂亮、苗條才符合所謂的美,而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Image credit: Lancôme Paris)



而在商業及媒體上,修飾的照片亦造成了一些問題及困擾。如英國政府曾下架一則茱莉亞・羅勃茲(Julia Fiona Roberts)與巴黎蘭蔻(Lancôme Paris)合作的廣告,因為該廣告將羅勃茲修飾得太誇張,導致已模糊該品牌的焦點及精神。也因為此類的事件,使得部分明星願意公布自己未經修飾的照片,如歌手布蘭妮(Britney Spears)於 2010 年上傳了自己修飾前後的照片,以及2012年三/四月份的 Intelligent Life 雜誌封面放上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未經修飾的照片。



(Credit:Intelligent Life)


儘管影像處理讓照片失去了真實,亦引發過許多的爭議。但現今仍讓許多創作者有更多的媒材選擇可以創作;而在工作上若使用得當,亦可加深觀者的印象,而傳達到該事件或是該品牌所想傳遞的訊息。這亦取決於使用者的心態,畢竟 Photoshop 和相機一樣,都是工具,只有血肉做的腦與手才能決定最後成品的價值。而美醜的價值觀也是一樣,媒體所顯示出來的是一種價值觀,但自己可以決定心目中的美,並有自信地去呈現出:這就是我。



 

《作者》


黃楚涵 Tsu-Han Hwang


臺北人,1989年生。在舊金山藝術大學攝影所鑽黑白暗房、古典顯影、複合媒材與攝影的關係。畢業後,除了探索照片中主體和環境的關係以外,也在思索如何運用不同的媒材賦予照片另一種新的生命,同時也保留留媒材本身的特性。並深信作品與創意的累積是來自人生各種磨練與經歷。

作品網站:www.tsuhanhwang.net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56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