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楚涵
電影《阿查依蘭的呼喚》劇照
筆者曾經參與冉而山劇場的行為藝術研習營,體會到其中原住民們對於「根」的觀念,是一種無論人在何處,身心靈都會連繫著自己的根,崇敬並背負著使命感的,想要回歸與守護。《阿查依蘭的呼喚》劇照。
這個精神也在廖莉華(排灣族名:日日滿)的身上應驗到。年輕時,經歷了父親與丈夫的離異、風災摧毀了頭目家屋與祖靈屋,一人提攜三個小孩,除了維持家計,亦要準備繼承頭目的位置。在這之中,她努力學習排灣族的習俗,並紋上了手紋,在山中向祖靈禱告等。她覺得,當自己做著祖先們做過的事情,祂們就與廖產生了連結,並一同對話,將祖靈們的期望寄放在她身上。因此無論在繼承的過程中,面對傳統耆老們的質疑和鬥爭,她都承受了下來,只因這裡是她的家鄉,她的根源,而有了背負著成為頭目的使命感。
電影《阿查依蘭的呼喚》劇照
即使原住民能適應都市生活文化,對他們來說,那依然不是他們的家;就如同留學生們身處在他鄉,他們能適應國外的食物與習慣,但在那裡難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廖由於遠離自身的家鄉太久,難以跟上故鄉的消息,因此會對於自己的家鄉感到陌生。當她在往返城市與家鄉時,常常覺得兩邊都有一絲格格不入的感覺,既不是屬於城市,又還在深入瞭解家鄉的傳統文化習俗和村民的想法,在這樣不上不下的處境,讓她必須在生存與回歸根源的縫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些原住民們在適應都市與家鄉的生活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長相等,受到特別的矚目,沒有辦法被都市人看待成是同一種人種;同時也因為離家,而漸漸不熟悉過往的文化與傳統。因此,他們常常會問自己:「我是誰?我到底屬於哪裡?」在尋求自我認同和生存的過程中,時常感到自身的歸屬感是飄渺的。但當回到自己的家鄉時,身體似乎又能感應到自己的出生地,在冥冥之中,彷彿能連結到故鄉的氣息,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讓自身與家重新融合在一起。
當廖在想盡辦法重新與排灣族的文化、風俗、活動儀式、祖靈等結合時,另一面也在扶養三個小孩,即使需做粗工,並因此而受傷,她依然盡她所能的讓孩子們能好好受教育、在城市打拼。廖這一生中犧牲了許多,但一直都有個家,給予她力量,讓她在其中生活、呼吸。對廖來說,好好感受著在家鄉生活的每一刻,就是回歸自己的根源。這塊土地,也像個母親般的,照料著、聯繫著廖的生活,並期盼廖能夠帶領她的族人。筆者覺得,好像看到了兩位母親,在各自給予了一切,並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懂事,以及透過傳統儀式,如透過起乩與廖溝通,以及廖透過製作成年禮首飾等為孩子祈福等,讓家祖靈、廖、與廖的小孩們,精神都聯繫在一起。
或許廖莉華依然需在擔任頭目期間,面對著許多自我認同的矛盾心情及反對者的聲浪,但同時她也與山林、祖先有了溝通與連結,並與孩子和當地居民一同生活著。她與她的家鄉的羈絆將會越來越深,因為她已經回到真正的家了。
《作者》
黃楚涵 Tsu-Han Hwang 臺北人,1989年生。在舊金山藝術大學攝影所鑽黑白暗房、古典顯影、複合媒材與攝影的關係。畢業後,除了探索照片中主體和環境的關係以外,也在思索如何運用不同的媒材賦予照片另一種新的生命,同時也保留留媒材本身的特性。並深信作品與創意的累積是來自人生各種磨練與經歷。
作品網站:www.tsuhanhwang.net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