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如龜III
計畫簡介
「地鳴」是大自然的低沉吟唱,它是地震即將來臨前的先知之音,這個聲音如同大地的呼吸,它被視為地震的前兆。當台南(大員)荷蘭熱蘭遮城,即將迎來它 400 年 (1624-2024) 的歷史時,影像創作者湛文甫以他的鏡頭走過一段南台灣時光之旅,將古都鹽分地帶的魚塭、海口視為出發點,走過廢棄鹽田濕地;接著前往安平湯匙山的明清古墓區,成為穿越文化歷史層的旅程,見證桑田再次化為蒼海的光景。
《煙吹》
創作理念
「地鳴鹹影」呈現作者近 一 年執行 「 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 」的成果並分享每個場景的深刻感想和背後故事。這些影像不僅捕捉南台灣地區的風景、地貌和人文,更是一種藉由影像書寫的信息 。就由此時的畫面發覺過去、面對現在和思考未來 。用湛文甫的攝影視角重新思考身處這片土地的景況,同時也探索一種沒有真實性存在的狀態「 空相」,一個迷人而超現實的世界。
《左:地鳴 右:入陣》
第一階段:鹹影印象
2023年1月1日至4月1日
位於台南七股濕地、曾文溪口溼地及高雄茄萣濕地、永安濕地等,擁有人工的廢棄鹽田濕地自然資源及鳥類生態,是「鹹影」拍攝的重要地點。安南史地建築「安順鹽場」(原臺灣製鹽總廠臺南鹽場),以及茄萣「竹滬鹽灘鹽警槍樓」、永安「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等地點,都是廢曬鹽田形成的濕地,曾經的海田再次浸潤在水中,形成生態豐富的景觀。第一階段拍攝時程正值珍稀瀕危鳥類「黑面琵鷺」度冬季節,受台南鳥類生態攝影家王徵吉老師啟發,瞭解黑琵與濕地的生態關聯性,決定增添遠焦設備,以景帶鳥的拍攝策略,把黑琵納入場景中。著重濕地生態踏查,蹲點式拍攝鳥類,以及製鹽歷史建物及周遭地景拍攝,期望以白鹽、飛羽、古蹟等影像元素,打造嶄新「鹹影」視覺印象。多次前往台南及高雄西部沿海濕地拍攝,體驗豐富的溼地生態及守候拍攝黑面琵鷺,都是全新的攝影經驗。拍攝鹽田時需要注意天氣和光線,觀察鹽田的質地與色澤變化;拍攝黑面琵鷺時需要保持安全距離,有時棲地預判不準確,一隻鳥沒看到也是正常的,慢慢的了解牠們的行為與習性,才能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拍攝鹽業歷史建築時,感受氛圍也同時關注周遭自然風貌與人文特色,透過攝影的過程重新感受到鹽田濕地的美好,並讓更多人關注滄海桑田的生生循環。
《左:夕陽的邀約 右:流逝之陽》
第二階段:逐海水而居
2023年4月3日至6月30日
在第二階段的拍攝計畫中,主要選擇永安地區作為拍攝的主要場景。前往枯水期的鹽田濕地,可以明顯感受到水位的退去,整個地貌也明顯地發生了改變。一些候鳥陸續換上了繁殖羽毛,分批飛往北方的繁殖地,而大地也同步換上了新的裝扮,乾涸的地表彷彿成了陶瓷般開片的模樣。在南台灣炙熱的陽光下,人工滯洪池展現了另一種濕地的風貌。覆蓋在水面上的太陽能板減緩水分的流失,同時也成為鷺科鳥類另類的新據點。而安裝在斜角面的太陽能板則產生了間隙,也成為牠們捕食和休憩的通道。六月是台江地區舉辦多場宮廟繞境的時候。其中特別選定鹽田飛鳳殿入火安座的繞境 ,以及溪頂寮箔仔寮代天宮舉辦浸水王爺祭。整個濕地岸堤上排列著各種陣頭,信眾們祈求消災解厄、合境平安。許多信眾和商家都虔誠設置香案,現場還有來自全台各地的表演團隊,紀錄下這個特別的民俗現場。此階段拍攝計畫紀錄下這些獨特場景,呈現出這片濕地的多樣面貌和民俗活動的熱鬧場景,讓觀眾們更深入地感受獨特的環境與信仰交織的關係。
《左:朔風與歸心 右:信之途》
《雪鹽飛羽》
第三階段:退縮與轉圜
2023年7月1日至10月1日
在計畫最後的創作階段,作者回到了安平湯匙山的明清古墓區,距上次拍攝此地已是兩年多前,然而舊地重遊,這裡卻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眼前。茂盛的植被覆蓋小丘與逐漸失修的墓塚景觀形成強烈的對比,既蕭瑟卻也重滿生機。湯匙山見證著台灣歷史開拓的變遷,橫跨自荷蘭統治、明清盛衰、日治時代,一直至現代民國,超越四個時期的文化層堆疊,是本計畫聚攏結尾,最具代表「地鳴」的主要畫面。針對「身段」的拍攝,藉由拍攝現代舞團和邀請民俗舞者,透過舞蹈將時間和時代的軸線進一步展現。在夕陽的映照下,鹽田呈現出金黃色調,象徵著辛勤耕耘和豐收的時刻。同時捕捉民俗舞蹈的精彩表演,搖曳的身段,使觀者能夠遙想昔時的歷史場景。「地鳴鹹影」整個創作過程充滿超乎預期的想像,作者試圖捕捉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之間的互動,並將其轉化為攝影藝術的呈現。以「鹹影」開頭、「身段」過場、「地鳴」落幕,藉由影像創作重新深刻梳理此時生活的土地和文化,並感受到時間永恆的流轉和時代更迭。
《左:夢 右:歸一》
《 左:黎明之前 右:月光 》
作者簡介
湛文甫1989年出生於新北市,自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後,主修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現居臺南並從事美術館工作的南漂影像創作者。作者移居南部後,便被信仰民俗文化、歷史建物及自然景觀所深深吸引,這些文化及地理元素都是作者創作時的重要題材。他對平面作品紙基材質及印刷方式講究,致力呈現影像新風貌與突破觀看方式,作品曾典藏於文化部藝術銀行、桃園市立美術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及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