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數位時代基礎攝影教些什麼?寫在台科大基礎攝影評圖後

文/鄧博仁 


2019年年底,台科大的同學們將近完成一學期的基礎攝影,同學們的學習成果因人而異,雖各有優異,但大多可以拿出本學期的學習成果。


感覺這學期過得特別快,從最基礎的相機結構、原理,光線在攝影中所扮演的重要性,一直到培養大家觀看與思考,再試著探討攝影各種可能性……我們在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世界,就是身為創作者的你所要傳達的世界。當作者在描述時所做的選擇對象、所選用的媒材,已經決定(影響)了作品本身。這次選擇幾位讓我印象頗深的同學作品跟大家分享。


在創作中反思真正的自我 


其中一組作品是董奕岑與陳玉書共同創作的《SELF_》,拿著一面鏡子反射出她們眼前所看到的景物,「鏡子裡反射出的東西,象徵外界的眼光,當人們活在別人的評價裡,那還是真正的自己嗎?」「我們常常聽到很多名言說『做自己』,但又有多少個人是真正跟隨自己的心靈與直覺去活出自己的」。


▲董奕岑與陳玉書共同創作《SELF_》作品,觀看時觀眾會反射在鏡子裡


她們拍攝時,選擇用鏡子反射身邊事物,來呈現出「身體是自己 ,臉卻被其他東西給取代的畫面」。鏡子裡的東西象徵外界的眼光,當你活在別人的評價裡,那你還是真正的自己嗎?展覽時,她們在作品前擺了一張椅子, 希望大家看完作品後,可以坐在椅子前休息片刻,對著鏡子看,看看鏡中的自己,呼籲大家,試著靜下心來思考真正的自己 。


在流失的時光裡具象化腦中的回憶 


「當初之所以會想要做這個主題是因為單純覺得把腦袋中的想法具象化很酷,加上回憶是有時效性的東西」、「終有一天,你會成為他人記憶的一部分。所以盡你所能的,成為一段好的回憶。」蕭嘉筠創作理念中這樣提到,他收集了許多朋友的照片,裝置在一把雨傘上,請同學撐傘在午夜中拍攝,濕透的頭髮,象徵著記憶的雨水早已滲透腦中。傘上的裝飾都是代表他回憶過去的物品,像是照片、明信片、卡片、巧克力⋯⋯作品中偶而出現過曝的照片,想呈現出空白的回憶、也有些對焦不正確的模糊影像,呈現出回憶的流失。


在展呈時,使用紅色玻璃紙遮去大部份影像,象徵在暗房中的那顆紅色燈泡, 逐漸顯影出某些特別深刻記憶。她在發表展呈時,特地貼上醒目的紅色玻璃紙,這的確吸引了許多觀者的目光,也成為了她大一的美好記憶了。


評圖結束後,我們與總是熱心且義務到台科大看學生們作品的蔡文祥老師餐敘,聊聊感想。老師的想法是:「感覺這階段大學生作品較苦悶,應該可以快樂一點」、「大多作品中談的是過去的記憶,或是台灣宗廟文化,較缺少一些由自身感受生長環境所帶來的情感」、「為什麼這屆作品中,較多以文學、裝置方式呈現?」……


我們繼續討論著數位時代,基礎攝影課能帶給現階段學生什麼樣的方針。「明確地觀察,才能創作出清楚表達其意的作品。」從觀察中了解任何事情。試著看你眼前所見,而不是你認為你看到的或是你想看的。換句話說,「攝影不只是用眼睛觀看,而是需要用腦觀看。」、「同樣的事情該不背離所堅持的理念(初衷),不間斷地做,失敗再來,成功也不驕傲,在求學(人生)過程中不斷地逐夢(築夢),不斷地接受挑戰與磨練, 這一切,將會是美麗且珍貴的回憶。」我這樣期許著自己,也和同學勉勵!


(圖片來源/由作者授權提供)



 

《作者》

 

鄧博仁


1969年生, 攝影藝術創作者。從事攝影記者近20年,攝影教學經驗10餘年,目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影像創作是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視攝影為第二生命。人與土地是他最關心的議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899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ình luậ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