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鄧博仁專欄》攝影真是太棒的東西了

作家相片: 一影像一影像

已更新:2020年8月15日

文/鄧博仁 


今年天氣很「早熟」,台北天氣早已飆過37度,這熱感染著我,更讓我內心激動的,是台科大大一商業攝影課學生們的用心付出。


有時我會擔心沒教好,有時我也會擔心學生學不到東西,但看到大多數同學發表作品後,顯然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因為大家都拿出自己所學,全心全力地投入這一堂商業攝影期末作業。

評圖結束,有位上過我這門課的學長,看了他們作品後跑來跟我說,這一屆大一學弟妹的作品跟他們(上一屆)的作品,呈現風格及整體視覺有著極大的差異。以往的學長姊們,熱愛細江英公、植田正治、Irving Penn等攝影大師們的攝影風格,在這一屆都看不見了!也許可以看到Tim Walker攝影作品的魔幻童話世界,看到Helmut Newton作品中肆意大膽的情欲氛圍,但要在他們發表作品中,看出是受了哪位特定攝影大師的風格影響,其實是沒有的,這是好事,代表他們已消化了在課堂中、生活中所學。

賴泉潓、莊孟翰《向細江英公致敬》作品。


好的作品得先感動自己,我看見許多人還是可以把作品結合商業,走入生活,深入探討台灣文化,做出「台味」十足的作品。如呂育儒與孫筱彤的《風情萬華──致我們的老台北》作品,從拍照選擇地點、服裝的搭配,到文宣的設計,都充分表現出橫跨世代的台味共同記憶。這些都是產生好作品的開始,重要的是得先了解自己在做什麼,作品是從自己的血液與靈魂產生的,裡頭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對自己的學習展現,對生活與成長的認真態度,對自己生命的付出與學習。

呂育儒與孫筱彤的《風情萬華──致我們的老台北》作品。


黃姵絃的《自卑與自戀的關係》,試圖探索自己的不完美,在自拍照片中,用紅色顏料塗抹,抹去身上自認為的不完美,就如同使用Photoshop「液化」效果般的修改,但最後卻凸顯了不完美的地方;接著不是抹去,而是運用同樣比例的角度,放上美麗的花朵來掩飾自己身上的不完美。金天尹、陳佩妤《佛洛依德人格結構模型》作品區分為三種:本我、自我、超我,嘗試以這三主題出發,援引大師技巧和電影題材,以紅、白、藍三色調,象徵物件的轉換,呈現同一個人不同的內心狀態。這作品是成熟的,在這麼年輕的靈魂中,即富有哲學性的思考,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黃姵絃的《自卑與自戀的關係》,試圖探索自己的不完美。


▲金天尹、陳佩妤《佛洛依德人格結構模型》作品。


這讓我想起一位曾教過的學生,他有一天向我推薦了一本日本時尚攝影書《YUNI YOSHIDA 2007–2019》,我買來看過之後,第一個感覺覺得好時尚、好科幻、好超現實、「P好大」,再經幾次仔細研讀,發現這並不是一本攝影專書,更不是一位合成高手,而是一位日本當紅的時尚創意總監、設計師吉田ユニ(Yuni Yoshida),她從2007至2019年的時尚創意作品合集。

▲吉田ユニ(Yuni Yoshida)的作品,摘自網路。


初中時的吉田就讀女子美術大學附校,高中開始研習油畫,進入大學後開始學習設計及廣告,並對廣告業產生了興趣。「小學畢業時大家談理想,我就說想成為一名設計師,但當時的我還並不是很了解設計師究竟是什麼,小時候的我一直喜歡自己製作玩具,長大後,我一直在為從事創意相關的工作而努力。」至今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設計師,吉田奇幻的作品,第一印入眼簾就是「吸睛」且淺顯易懂,大多年輕人都立刻能夠接受到她想傳達的訊息,而且發自內心感受到共鳴與喜愛。這或許正可以說明為什麼在此影像當道的時代,吉田的作品總是能掀起討論,吸引年輕人成為在IG上追蹤的對象,也是大明星和知名品牌的御用平面設計師。


▲吉田ユニ(Yuni Yoshida)作品,身體組成的字母表,摘自網路。


我想這是時代的產物,更是吸取每個經典時尚的集結,也許裡頭可以看到法國時尚攝影師 Guy Bourdin 浮誇不實與譁眾取寵。吉田吸取了過去時尚攝影大師們的精華,大膽激進地顛覆時尚攝影的常規,詭譎的布局,畫面中的誘惑,總潛藏夢幻般的奇想,令人彷彿墜入由她一手打造的超現實世界。

▲吉田ユニ(Yuni Yoshida)作品,餐具和食物組成的女子,摘自網路。


生長在這個年代,懂影像是幸福的,會創造是美好的,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攝影,當大家拿起相機,對著自己喜愛的主題,按下快門,那嘴角是會上揚的。從事商業、廣告、時尚的瑞士攝影師Raymond Meier曾說「對我而言,技術、創意和商業價值,是攝影中不可切割的三體一面」,我想吉田做到了,台科大學生們也正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中。攝影真的很美,每一個畫面都是一則美麗的故事,在按下快門前,是自己曾經的付出與努力,「攝影真是太棒的東西了」 。


( 編輯/王姿佩)

 

《作者》

鄧博仁

1969年生,攝影藝術創作者。從事攝影記者20年,攝影教學經驗10餘年,目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影像創作是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視攝影為第二生命。人與土地是他最關心的議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1,40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