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ery Making: Between Mindscapes and Landscapes
顏鵬峻_宇宙訊號-在月球賞月_數位微噴藝術相紙_含框120x80_2022
從法國發明家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 在自家閣樓向著窗外所拍攝下的第一張街景照片開始,廣義的風景攝影伴隨攝影術的誕生而出現。而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與社會性功能的延伸,風景被視覺裝置——包括取景框、照相機、攝影機、虛擬實境以及與視覺文化相關的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媒介徹底滲透到我們的生活:風景表面上中立、客觀、似無偏向,但這並沒有抹去它的生產過程,反而突出了自身乃是一種人為的建構。
從「風景」到「 造風景」,當代藝術家已不再視風景為一種單純的自然景觀,如果說「社會性的風景」指的是對現實生活所關注的內容,那麼「造風景」顯然是藝術家在面對風景時所展現的內在景觀,它想像性的建立起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通過攝影創作賦予它的權力對於風景影像有意識地進行框景、取捨、變造,展開對外部世界場景的再現。
吳政璋_田園風光01_鋁板金屬印像_含框90x60含框45x30_2022
吳政璋長期關注台灣潛藏的環境議題,作品《台灣美景系列》鏡頭下呈現人為開發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土地傷痕;將自己置入於拍攝環境中,製造過量的曝光造成臉部五官徹底消失,以無任何宣稱的面容情緒,表達對土地環境反思與醒覺。有別於《台灣美景系列》系列直擊"案發現場"的全景視角,《田園風光》被觀景窗嚴格控制的視框反而斷開了我們對現實空間的認知。在作品與作品間水平移動的過程中彷彿經歷著創作者重新拼組的日常風景:不是你我記憶裡的農村風光,更不是重現屬於誰的記憶標的,其目的不在於呈現某一個案發地點,而是喚起我們某種模糊的影像集體記憶。畫面中被地平線精準分割的農田與鐵皮兩種元素隱喻了現實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拉扯」與「平衡」,但是在框景之外我們看不見這是哪裡的提問,沒有答案。或者,這才是創作者對觀者的提問與反思。
顏鵬峻_宇宙訊號-異種入侵_數位微噴藝術相紙_含框120x80_2022
顏鵬峻的街頭攝影創作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荒謬風景,並結合自身狀態發展出一套超現實美學。藝術家在生活的擠壓下透過街頭攝影創作短暫逃避現實,走在街道上對著被攝物舉起相機:數位相機運作的模式本是透過記錄光線變化的半導體(CCD)將物體所反射的光轉換成數位訊號,再壓縮儲存於內建的記憶體晶片。將這樣來自四面八方所接收的訊號轉化為創作,對藝術家當下的心境來說不僅是一種直觀的風景,更像是對徬徨未來祈求的一旨神諭。作品《宇宙訊號》將隨處可見的日常風景,透過他對超現實符號的解讀重新編排影像,在空間中自由的佈展呈現。讓攝影與觀眾在此自由對話,感受屬於他的奇幻時刻。
洪世聰_台中STH_1110_數位微噴藝術相紙_含框102.2x102.2+小框20x20x5件_2022
洪世聰的攝影創作深受「少即是多」的思維所影響,運用『減』法去解構原本拍攝的空間影像,讓這些原本就存在於風景中的物件,藉由佈局觸發視覺的感知。《換位浮現與演繹》系列作品黑白背景的畫面中我們依稀可以辨識街道上的物件,但隨著觀者視線的流動這些被篩選出的元素從原本的脈絡中逐漸瓦解,透過大小不一的組件將畫面解構出的元素與再造後的影像完整並置,呈現一個動態的創作過程。藝術家透過不斷刪除與揀選影像刺點的過程,重新演繹其眼中所見的風景。
吳權倫_山海教我的事_富岡礁岸四_噴墨相紙_38.9 × 47.8 cm_2021
吳權倫創作圍繞著「自然與文明的模糊界線」為主題,從自身所處的工業與數位時代出發,利用3D數位模組化的形式操作物件不斷循環重組的工業化製程,最後透過2D平面影像的轉換來操控觀者抽象的視覺經驗。作品《山海教我的事》將實地採集的石頭以3D掃描的形式取樣其造型與紋理佈局於畫面之中,石頭與石頭之間不平整的表面被軟體演算後特有的流動感所填滿,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拼貼虛擬跟實景,彷彿將記憶中的風景重新鑲嵌回山海之間。作品透過多層次的影像轉換過程挑撥觀者的視覺經驗,探討人造與自然的關係,亦回應數位時代下的虛擬與表象。
蔡奕勳_城市多面鏡_三頻道錄像_尺寸依展覽場地而定_2019
蔡奕勳長期關注私人生活與公權力之間的關係,透過行為藝術的方式對社會議題發聲。作品《高牆型錄》試圖從廣告內容觀看台灣過去的變遷的狀態,從廣告位置觀看城市發展的消長。透過「媒體」再現,以當代網路Google Map的影像擷取早期的廣告牆面,藉由今昔傳播媒體的並置互為表述。三頻道錄像作品《高牆-城市多面鏡》透過藝術家自身之行為,以消除替代消逝,用最小工程、最小單位、最小動能的方式,磨除廣告而還原高牆建築本身,鏡射出城市的地域狀態。模擬昔日油漆師傅,爬上城市高處近距離的觀看廣告牆與觀看廣告所宣傳出去的城市視野。以三個角度拍攝,記錄自身、高牆與街區環境的關係,城市景觀在打磨的過程中逐漸改變,以最小的行為規模回應這座變遷中的城市。
本展邀請這五位藝術家:洪世聰、吳政璋、顏鵬峻、蔡奕勳、吳權倫(依出生年排序),他們分處於不同世代,對藝術也有自己的獨到觀點,但相同的是在各自的創作裡持續觀察當代社會中對「風景」的詮釋與思考。顏鵬峻與吳政璋的「情緒地景」,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出發一內一外呈現不同面向的社會性風景,以景喻情呈現不同心境下的表達。吳權倫與洪世聰對數位技術應用的不同觀點,以風景為畫布一加一減將想像中的風景重現,「製造風景」引導我們對影像如何操控記憶的探討。蔡奕勳以一己之力「自造風景」,將自身投入因社會變遷所變動的地景之中,成為集體記憶中的一份子,積極正向的喚起眾人對自身所處環境的關注。透過展覽將藝術家內在景觀呈現於空間之中,共同展開對當代風景的外部描繪,期能在此產生更多對話與交流,共同「造」下個風景。
《造風景:內在景觀與外部場景的再現 》 Scenery Making: Between Mindscapes and Landscapes 展覽時間:9/24-11/13
展覽地點:大象藝術空間館 台中市北區博館路15號 策展人:蘇承璞 藝術家:吳政璋、吳權倫、洪世聰、蔡奕勳、顏鵬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