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海連結著每個人|李語晨《海洋碎片》

採訪編輯 :黃楚涵

(展場照。星濱山陳虹儒提供)


「看著大海的同時,也是看著垃圾。」


位於基隆的 SPACE MOOR 永晝海濱美術館,有一檔展場是全黑的展覽——「《海洋碎片》李語晨攝影個展」。展場的角落裝飾著漁網,上面掛有手電筒與昏暗的黃光。將牆上的照片以手電筒照亮後,會發現李語晨每張照片的背景是全黑的,蒼白的不知名物體猶如載浮載沉於深海,從幽微的光線,透出曖昧不明的輪廓。有的照片猶如水母、魚頭等海洋生物,有的照片則看似超音波或下雪的山。最後在李語晨的導覽下,才驚覺《海洋碎片》中的所有被攝物,都是她在海邊撿回來的垃圾。


這一系列的發想可追溯至李語晨小時候所看到的一張北極熊站在浮冰上的照片,那幅畫面一直停留在她心中,這個印象讓她關注環境與海洋的保育,也讓她感受到攝影所傳達的故事和情緒,有著能長久深植於內心的魔力。起先她並不是以抽象、擬物的方式拍攝海廢,而是直接拍出垃圾完整的樣子。然而,在拍攝一陣子過後,她發覺這些照片一來許多人都已看過類似的,二來它們帶給人們說教和指責的意味太濃厚。她認為與其直白地呈現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不如轉而以大部分的人對大海的特殊情感為出發點,透過影像與空間,拉近了人們與海洋的距離。 


(《23.313, 121.457》系列。李語晨提供。)


隨著她蒐集與觀察垃圾的時間越長,以及多年與海共處的經驗所累積的資料庫,她逐漸發現有的垃圾長得很像自然物,有的海洋生物也長得很像垃圾。「比方說打火機旁邊就有一根長得和它超像的木頭。最扯的是有一次,我在划船的時候,就看到一個很像口哨的東西,外觀透明且有長長的繩子,然後我就想說要去撿嘛。結果撿起來發現那是水母!所以我就想說可以藉由攝影難以界定真實與虛構的特質,將垃圾偽裝成海洋生物,讓大家一開始以為是看到海洋生物,後來發現它們是全部都是垃圾而產生的衝擊感。」 


(《海洋碎片 Fragments of the Sea》系列。李語晨提供。)


李語晨在撿拾垃圾的時候,會從「有潛力的」垃圾以各種角度觀察及聯想,再反覆測試不同的光線,試到看起來有海洋生物的感覺後,李語晨便會留著它。影像藉由失焦、黑白與聚光模糊了垃圾與海洋生物間的界線,隨後採用金屬相紙微噴輸出,最終於此長且深的空間中關上燈,營造出猶如夜潛時,手電筒不經意照到不同於白日的「海洋生物」時,帶給泳客們陌生、詭譎卻又讓人不自覺地想看下去的氛圍。在李語晨的安排下,使得觀眾們暫時揮別藍色海洋的印象,轉而沉浸於黑暗中以微光探索著深海,並探尋著自己、海洋與垃圾之間的關係。 


(《海洋碎片 Fragments of the Sea》系列。李語晨提供。)


「有人說:『我很像水』,這是我聽過最浪漫的稱讚。」


李語晨曾為表達思鄉創作出《May I Follow the Illuminance to Shine upon You》系列,其中一張是河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幽微的光線流向遠方。李語晨藉此抒發自己對於水的感受:它會帶著她的思念延伸到遠方的人、遙遠的家鄉,彷彿自己可以隨著它以一種詩意、自由的方式隨處流動。水既能成為雨、霧、雪、冰、河、湖、海等各種多變又衝突的樣貌,卻同時也存在於每個人的血液裡流動。它連結著萬物也與人們共存的特性,很深受李語晨的吸引,因此李語晨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找當地的水、當地的海。 


(《May I Follow the Illuminance to Shine upon You》系列。李語晨提供。)


海之於李語晨,是寧靜與共存。每當在潛水時,她感受到在海中能好好地和自己相處,更是能格外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呼吸聲。此外也會看到很多不曾遇見的珊瑚、海洋生物等,甚至能與大烏賊一起深泳。在蘭嶼、台東長濱與英國布萊頓學習與工作的期間,無論是打工換宿,或是帶著學生進行戶外與靜態活動,如划獨木舟、SUP(立式划槳)、拍攝、寫海洋詩及研究環境保育生態海洋的議題等,都讓李語晨感到自己和海的連結很深,進而抒發於創作與展覽上,使得觀眾也能像夜潛般,游過這些深海中的漂流物,感受其中的寧靜。

 

(《Somewhere over the Sea》系列。李語晨提供。)


這次的展覽與駐村,李語晨選擇基隆也是因為它有海與海港。而她發現在基隆的地方創生,擅於運用基隆本身山海環繞的地勢,以及因曾作為軍事重地而坐擁許多砲台、防空洞與隧道等古蹟,來辦走讀或講座,提供在地自然與人文資訊給民眾。李語晨也受地方創生組織——星濱山的協助,他們所提供永續、環保相關的資源與空間,讓她從中獲得《海洋碎片》的創作靈感。


(《海洋碎片 Fragments of the Sea》系列。李語晨提供。)


「攝影不需要透過語言翻譯,它是心對心的交流。」


李語晨隨著海遊歷歐洲的期間,她發現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很輕鬆且自由自在的,並感受到他們因用心且喜歡自己的生活,才找到快樂的感覺。他們對於藝術自由度也很高,觀眾們給她的回饋都是很即時且直覺的,他們吸收創作理念再觀賞後,所產生的感覺就是對於作品的回饋。「我覺得觀者最直接的『感覺』才是最自然而然的,且對拍照的人來說是最有效的回饋。而不是你拿很多之前看過的東西,或是之前讀過的理論去看待作品,我覺得那對於他們的幫助都是比較間接的。」這使得李語晨有個啟發:或許去尋找一個標準答案並不重要,當下所產生的情緒才是真實的。 


(《May I Follow the Illuminance to Shine upon You》系列。李語晨提供。)


返台後,她反思著台灣人的教育與生活模式,是如何影響到人們對於藝術的看法。她覺得在台灣的生活很有效率,但相對生活也比較緊張,工作彷彿是生命的一切。因此在展場時,她感受到有的觀眾有許多想法,但會顯得拘謹而不敢表達,或是會引經據典和套用理論。她認為過往的教育模式,會讓人們想找出一個標準答案,但很多事情其實是沒有固定答案的。


不過仍有觀眾分享許多令李語晨意想不到的回饋。比如李語晨覺得其中一張作品很像水母的俯視圖,然而觀眾卻有著像萬花筒、瞳孔、甚至是達悟族的船眼紋等讓她感到驚艷不已的回應。甚至也有研究環境跟垃圾的塑膠微粒的專家,仔細地去照亮李語晨照片中的每個細節,並且疑惑為何沒有塑膠上的回收數字。李語晨很樂見每個人都可以很自由地解讀她的作品,進而連結到他們的人生故事。 


(《海洋碎片 Fragments of the Sea》系列。李語晨提供。)


李語晨曾在政治大學道南文學獎,以文章〈飄浮〉榮獲散文首獎。當時她聽到一個作家說:「每一個寫作者或是每個創作者,他們的第一篇文章標題就會是他們人生的預言。」畢業後,她的人生也隨著攝影、隨著海漂浮著,最終再以抽象的語彙飄向人們。攝影對她來說,就像詩一樣,可以讓觀眾以自己的方式解讀,和她一起以心對話而成就作品。再長的時間洪流,也帶不走在這些對話中,所承載的情緒與情感。


這檔展覽結束之後,李語晨將會與宜蘭的地方創生團隊——海波浪 Seabelongings 合作。她希望能透過合作,結合更多類型的藝術家,一同發展海廢相關的主題。藉由辦活動,讓更多當地居民或是有興趣的人一起來參加。李語晨相信藝術的力量能讓人們在和環境接觸的過程中,真切地去體會和感受,因為那才是最真實且最能長久留在身邊的歷程。


小檔案(由李語晨提供)


李語晨,1996 年生,英國布萊頓大學攝影碩士畢業。作品曾展於台灣、英國、義大利、巴西等地。喜歡攝影中的詩性,靈感來自於大自然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影像作品反映生命的美、脆弱和複雜性,持續進行的《海洋碎片計畫》從英國漂回台灣,再從台灣漂到世界各地。


李語晨網站:https://yuchenlee.com/


展覽資訊


永晝海濱美術館.6月|《海洋碎片》李語晨攝影個展


展覽日期:6/5(三)- 6/25(二)

展覽地點:SPACE MOOR(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539號)

展覽時間:10:00-21:00




 

《作者》


黃楚涵 Tsu-Han Hwang  

臺北人,1989年生。在舊金山藝術大學攝影所鑽黑白暗房、古典顯影、複合媒材與攝影的關係。畢業後,除了探索照片中主體和環境的關係以外,也在思索如何運用不同的媒材賦予照片另一種新的生命,同時也保留留媒材本身的特性。並深信作品與創意的累積是來自人生各種磨練與經歷。

作品網站:www.tsuhanhwang.net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以提供交流為主,反映作者意見,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6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