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TIDF第十二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

【TIDFx一影像】



 對於這個世界、國家、家鄉、自己的根在哪有眾多困惑的一個單元。〈國際競賽〉裡面充滿著無限的疑問;同時,許多片中也埋藏了各種的禁忌,在這之中讓我們慢慢去挖掘,探險時請小心危險。


  同樣是15支影片,〈國際競賽〉放眼到全球(還有月球與火星)的各個邊陲地帶。雪白極地裡的孩童與馴鹿、家族三代女子的追憶、去年的這個時候、禁忌的印度村落、埋藏在深處的圖像、無聲者存在的影像、擁有各式故事但迷失自我的偶戲藝術家、太空時代與網路時代的月球表面、漫遊的鬼魂與流浪狗、重新解構舊有畫面與未來的故鄉紀實、鏡頭捕捉的沒有未來的少女、貧窮鄉村的日常縮影、無法清楚訴說的遭遇…。


  其中最大驚喜的莫過於這部《馬卡維耶夫禁片解密》,禁片總是讓人好奇,同時也讓人在意為何成為禁片,究竟原因為何,因為什麼影像或說了什麼而成為不能曝光的黑畫面,請大家進戲院一探究竟。


  同時,也有好多秘密與危險地帶,衝突與矛盾在這個單元裡相互追逐,讓人能一窺台灣以外的神秘世界。



童年時期,以色列導演隨父母在印度南部靈修,為了「真理」,他們被教導要信奉靈師,無私奉獻,一切行徑不得對外公開,戒慎恐懼地嚴守秘密長達20年。成年後,他鼓起勇氣踏上追索之旅,尋找曾共處靈修營的友人,討論彼此被禁談的童年回憶,並質問虔誠的父母對過去的看法。深藏內心的創傷,是否能被療癒?


傳說中,黑色之樹豎立在地球中心之點,到達此處之人可與樹對話,消弭厄運。在聖多明哥的鄉間,一位牧羊人的羊群開始莫名地死去,他所生活的傳統領域,正受到現代化農業大公司的併吞威脅。在傳統與現代、抗爭與妥協之間,他必須先決定是否回應黑色之樹的召喚。


1980年代中期的照片,兩名身分不明的口述旁白,拼貼出黎巴嫩內戰期間的「被消失」事件。導演以個人之姿,從街道上陳年的海報牆裡,尋找被人遺忘的肖像與歷史,但案發現場與不義遺址,皆已被新場景取代抹去。本片以圖像的掩蓋抹消刪除,質問影像中政治、哲學上的抹除,以及抹除裡被懸置的轉型正義。

男孩和家人住在西伯利亞冰原,他有很多隻馴鹿,整個冰原都是他的遊樂場。小遊牧民族滿七歲時,就會有俄羅斯老師來家裡上課,教數學、普丁和普希金;但下課後,他學母語、滑雪和遊牧。他還喜歡神怪電影與手機遊戲,有一百萬個問題想問:像是「烏克蘭和俄羅斯為什麼要攻擊對方」,還有「銀河有多大?」


偶戲藝術家生於阿布哈茲,在蘇聯時期的喬治亞長大。蘇聯解體,戰爭爆發,家人帶著他逃往莫斯科;多年後,失根的藝術家帶著單人偶戲展開巡演,上演自己的家族自傳,收集了各地的民間記憶。當小人偶終於回到久違的家鄉,卻對「國家」二字充滿困惑。


前南斯拉夫電影大師馬卡維耶夫,於1971年完成《有機體的秘密》而在國際間聲名大噪,片中的性自由與政治觀,使他在國內遭受批鬥、禁演。數十年後,本片導演回到事發的電影院重演這段過去,並播放當年批鬥性言論的錄音給當事者聆聽,試圖在時間與時代的見證下,為電影進行平反,照見民主自由的真義。


多年來,他與菲律賓裔母親已將躲藏視為日常,在美國的移民法律規範下,導演是一位「沒有身分」的移民者。他跳上火車,記錄自己一路從洛杉磯到紐約,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感的旅程。一路上,他躲避追查,避免留下任何資料,路途所拍下的影像配上內心自白,竟成了無聲者最有力的表述。


1972年,太空人杜克登陸月球,以高解析相機記錄月球表面。影片從文化技術的角度回顧,從太空時代到網路年代,太空探勘如何與影像製造牽連一繫,產生關於時間與空間的辯證,一個平行宇宙的形成。而杜克留在月球表面的全家福照片,則見證了視線流動涉及的超越、科技文化及千古永恆。


1997年,潔瑪出生於蘇格蘭一座以生產鋼鐵著稱的城鎮。同年,工廠關閉,地方日漸破敗,貧窮、暴力與犯罪,滋養青少年成長。在這個沒有未來的小鎮,相較於朋友在一起打打鬧鬧,潔瑪顯得徬徨;轉眼間,她從少女成為少婦,試圖在邊緣環境中尋求平凡生活。本片以極貼近的距離,深度刻劃她的掙扎與成長。


2014年夏天,兩位16歲的年輕人,接受導演的提議,開始以iPhone手機自拍自己的生活,而 他們的好友大衛,不久才被一名警察誤殺。在拿坡里的貧窮鄉村,黑幫與暴力橫行,他倆以手持自拍的視角為軸心,以同心圓向外幅射出兩人的日常,含括了他們工作、家人、周圍的女孩,以及對人生的想像。


流浪犬萊卡是第一個被送到太空,並因此喪命的蘇聯太空犬。傳說中,萊卡以鬼魂的身分返回地球,與其後代在莫斯科街道上漫遊。鏡頭追隨著萊卡的蹤跡,以狗的視角追尋街頭流浪犬的生存路徑,交錯著1960年代,蘇聯太空計畫動物實驗的影像檔案,重新漫遊在虛構文本、太空檔案與現實隱喻中。


這是一名性侵受害者的故事。片中人既是受訪者,也是詮釋者,所有人都圍繞著這名19歲女孩的遭遇,又不斷加入自身的相似經驗。全片奠基於室內訪問,故事們相互交織,織串成一幅「她」的創傷肖像,在訴說與被訴說之間,見證那些近乎逼人至死的,無法磨滅的,苦痛記憶。


2045年,一名移居火星的人,探索著一段越南叢林中原住民社群的紀實影片,展開了他的遙想與超譯。影像包括居民現今的生活樣貌、他們戰時的生活回憶,以及越戰時期由美軍拍攝的紀錄畫面等等。然而,科幻實驗並非為了諧趣,導演以尋訪家園的詩意角度,重新理解自己的故鄉。


家人們總是避談已逝的阿姨,為了解開疑惑,導演對母親、外婆等人進行訪談。1924年,她的外婆搬到靜謐的瓦爾興湖,戀愛、結婚、經營咖啡館,而母親和阿姨則在1967年,投奔舊金山的「愛之夏」嬉皮運動,也有浪漫的愛情故事。三代母女的故事,藉由不同時空的音像並置,傳承了生命中的意義追尋。


「去年,火車經過你家時我拍了這張照片,那時的你在做什麼呢?」


 

►2021 TIDF 4.30-5.09,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5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