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一影像

《 靠岸_To Dock 》|黃冠慈

  「是否能夠有一種可能,是以不帶任何標籤化意識的方式,單單透過純然的觀看來認識這些朋友?」這個問題6年來每次在往返烏石港的火車上我不斷地思考著,同時這也是在《 靠岸_To Dock 》那檔個展中想要呈現的一個核心。



基於一些私人因素以及對於海洋的好奇與嚮往,有時我需要到海邊一面是探尋另一方面則是接受海的治癒。因為那陣子的時常出現,在6年前意外獲得了一張得以進入頭城烏石港外籍船員故事的入場券。那樣的契機發生在一個船員回返港口的午後,待他們卸完魚貨、清理完漁網並將船事打理完畢後,便在港邊席地擺設碗盤和簡單的食材開始煮炊。當時有位時常會跟我打招呼的船員達利安(Daliyann)向我吆喝示意我加入他們,也因此逐漸地跟船員們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6年來每當我去找他們的同時,就或多或少的會有一些影像的拍攝,而下次再去探訪時,我會帶著親自放相的照片帶去送給他們,這樣的情感透過了攝影實踐就這樣建立了起來。


達利安與其他船員們結束工作後在港邊席地煮炊,一邊用餐一邊閒聊的時光對於船員們來說是重要的休息時間。


這些日子以來的相處及拍攝逐漸讓我意識到一個疑問,台灣現代以所謂的外籍移工或是新住民為拍攝對象的攝影明顯增加,但多半不外乎在影像的背後有著強烈的議題訴求。當然不可否認這些議題的討論非常重要也需要被看見,但這似乎不見得是當我們想認識一個新朋友、新對象所採取的第一步,「是否能夠有一種可能,是以不帶任何標籤化意識的方式,單單透過純然的觀看來認識這些朋友?」。和這些船員朋友相處的這段時日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群體的標籤並不完全和個體等同,而我們想認識一個人亦或是族群,應是出於對方身上有著身而為人的某種特質深深吸引著自己,而驅使自己想去和對方相識。並不會是為了研究對方身上某種處境為目的,更不會因為他的種族、國籍或是膚色等因素。也因此我決定把用攝影和這些船員們建立起的友宜關係作為純然的影像敘事呈現,同時利用展覽的調度將不同脈絡交結,其中包含肖像、物件、場域地景、返航時的勞動過程、船員下工後的日常等,將觀者的視聽直接帶往港口純粹地凝視這些外籍船員的生活,而過程中屬於「我」同時是他們的朋友又是藝術家的視角則是以動態錄像的形式安排呈現。


返回漁港的船隻緩緩繞過岬岸駛進港口,負責船隻停泊的船員跨坐漁船首,即便歷經海上工作之後仍不露出一絲疲態。


當在岸邊看著船員佇立於返航的船首,彷彿有種迎接著大海派來的信使一般的感受,船員們替我們將大海的饋贈傳遞回陸地。


吊床在港邊是一個重要配件,提供了船員一個得以放鬆休憩的空間。


船員下工後總喜歡兩三成群,將盥洗用具莊在回收的油漆桶中拎著去梳洗淋浴。


一車車貨櫃是船員存放用具的倉庫,而外頭也是炎熱午後稍作休息的空間之一。


平面影像作品進入到展覽空間時,可以根據不同的空間場域做出跳脫平面之外的意象延伸。在和這群外籍船員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總有那麼一些在工作中途的時刻,會有一兩個人偶爾獨自地去到一旁點起一根菸或喝上一口威士比,彷彿那時他們需要有一個自己獨立的時間與空間。而刻劃這樣一個片刻的影像便可以透過陳置於空間中兩面展牆夾角的特性,將影像在展間營造一個獨立的角落私密空間。


午後船員們將魚餌掛上一個個魚鉤替晚上出航做準備,而在中途總有需要小作休息的時刻。


 在<靠岸_To Dock>系列中包含了一個以外籍船員電動車為對象的子系列。由於台灣存在仲介法的關係使移工們在台時的護照沒辦法留在自己身上,這也產生了移工們考取駕照的不便,因此電動車就成了他們重要的移動工具和休閒娛樂。船員們喜歡趁著假日親手塗裝修飾自己的電動車,某方面來說這些亮麗的用色蘊含了這些船員們原鄉的用色習慣。透過檔案式的紀錄來梳理外籍船員的色彩美學,同時有些船員會以貼紙來裝飾車身,而這些貼紙時常包含美國、日本甚或台灣的流行符號。因此在呈現東南亞色彩美學之外,這個子題又同時記述全球化下的文化融合的一種狀態。




 

<靠岸_To Dock>用和這群外籍船員建立起的關係為出發,藝術家不僅重視攝影者與被攝對象的關係外,同時也在乎作品和觀者之間的關係。因此在展覽的呈現上選擇有別於以往攝影作品經典上牆的策展概念,以不進行外框裝裱的方式讓影像作品直接呈現在觀者面前,更在某些展區透過起風裝置吹動作品,使其產生微幅擺動有如港口海風微拂的意象。除此之外,不做外框裝裱也是考慮到策展與環境永續的概念。外框裝裱時常容易成為一檔展覽結束後的耗材,同時也限制了作品調動的可能性及機動性。基於<靠岸_To Dock>包含希望能促成與更多觀眾對話的理想,這個系列將會盡可能地尋找各地的展演機會去展覽,因此為了有效的對不同空間特性做出相應的適當調度,作品在進到不同場域佈展上的機動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為期6年的拍攝,<靠岸_To Dock>系列至今仍還未真正的拍攝完成。目前由這個系列中所發展出以拍攝船員們手掌肖像為主的子題正在進行中,由於船員們屬於重勞力的工作,在工作日長中難免多少會在手掌留下痕跡。此外,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也相信從一個人手掌的掌紋可以看出命運。透過手掌肖像,藝術家引導觀眾凝視這些船員們的日常生痕以及生命脈絡。





 

Jerry Huang (黃冠慈),台大氣候變遷博士。自幼便不利於行,大多時候的移動需要依靠輪椅的輔助。不便的軀體並沒有囚禁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反之透過輪椅的速度與視角,總是能以相對於一般人更慢的腳步探索世界。不同於多數人喜歡在街頭快速抓拍的節奏,更多的時候喜歡到一個環境花上更多的時間感受、聆聽。認為攝影並非單向而應重視攝影者和對象的雙向關係。研究所時擔任過台大攝影社副社長、教學長、成果展策展人以及全國高中生攝影營召集人。現仍時常以藝術家身分於台大攝影社不定期舉辦底片沖片放相工作坊、藍晒工作坊及攝影創作與思想工作坊,不僅帶領學員在暗房技術上的學習,同時也幫助學員去梳理創作的脈絡、論述及呈現。曾獲選台北藝術攝影展(TAC)青年潛力藝術家、台北經典攝影獎 人文組 銀牌、Photo one台北攝影藝術節專家面對面入選、赤峰攝影獎優選及入圍國家地理攝影大賽 人物組決選、台南國際攝影節攝影上桌photo go獎及新光文教吳東興攝影贊助計畫入圍等榮譽。於2019年獲日本東京Gallery_EM藝廊邀約首次於國外展出,近年於台北各大藝術書和小誌市集、白晝之夜等大型展演展出並且在2023年於田園城市藝廊舉辦個展。



27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